交汇点讯在整体经济形势较为艰难的年,创业企业作为市场新生力量,对激活经济、带动就业作用重大。近日,智联招聘基于平台年1-9月的招聘大数据,聚焦今年新设立的企业,剖析他们的发展状况、分布特征、用工需求、及就业带动作用,呈现经济发展趋势与就业市场新变化。
创业企业就业带动力相对较弱,但增长强劲
1、创业企业就业带动效果弱于既有企业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1-9月有招聘需求的企业中,年新设立企业占8.0%,其贡献就业岗位数量占比4.1%。从就业带动效果看,创业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用工需求也相对较少。1-9月期间,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招聘7.3个职位,“年及以前设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招聘14.8个职位,创业企业的就业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2、成长迅速,9月创业企业平均招聘需求较1月提高73.6%
但今年的创业企业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从1月的3.2增至9月5.6,增幅73.6%。用工需求的提高反映出创业企业的业务增长和规模扩大。相较而言,既有企业表现平稳,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随着疫情管控和经济恢复,由1月的9.4增至9月的10.7,提高13.7%。
创业企业聚集在新兴业态和地域
1、疫情催生更多线上服务和娱乐领域创业企业
具体看创业企业的分布特征,发现其在IT
通信
电子
互联网、商业服务、文化
传媒
娱乐
体育领域的占比更高,分别高出既有企业7.6、4.9、3.6个百分点。这与疫情下线上服务和娱乐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有关。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我国今年共新增直播相关企业家,已经超过年全年新增的相关企业数量。这些新兴业态也将带动更多灵活就业模式。
2、成都新创企业数量位居全国榜首,占比5.1%
城市分布来看,相对于既有企业,创业企业所在的城市等级更低,35.6%集中在新一线城市,其次是二线城市(24.4%),三线及以下占26%,一线城市仅占13.5%,比既有企业低10个百分点。
今年1-9月,成都新设立且有招聘信息的企业数量占全国5.1%,位居全国首位,其次是深圳(4.2%),郑州、广州、西安则分别以3.7%、3.5%、3.4%的比例位居前五名。不论是前三季度的GDP增速,还是就业景气度,西部地区都表现突出,而作为“成渝城市群”一核及新一线城市领头羊的成都更是在市场活力上交出亮眼成绩单。
3、超8成创业企业规模在百人以下
小微企业为创业企业主体,这也是其就业带动力较弱的重要原因。具体来看,82.3%的创业企业是规模在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这一比例比既有企业高出13个百分点,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则仅占4.8%。
4、创业企业以民企为主,占比75.3%
创业企业中民企占75.3%,与既有企业(73.0%)差别不大;其次是股份制企业(8.5%);国企比例(1.6%)低于既有企业(4.0%)。
创业企业带动更多蓝领就业
1、创业企业招聘职位中蓝领比例更高
今年1-9月创业企业招聘岗位中,技工/操作工、物流/仓储、烹饪/料理蓝领岗位的比例明显高于既有企业。这与智联招聘的另一发现——今年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岗位招聘需求明显增加的现象相符。另外,创业企业招聘中,以主播、视频制作等岗位为主的影视/媒体/出版/印刷职业比例也比既有企业高5.4个百分点。
2、创业企业招聘薪资略低于既有企业,7成职位月薪不足8千
创业企业招聘岗位的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元/月-元/月区间,占59.2%,以下岗位共占67.2%,比既有企业高近6个百分点;而月薪在00元以上岗位共占18.2%,比既有企业低5.2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行业创业企业就业带动作用突出
1、1-9月交通运输行业单个创业企业招聘职位数最高,达48.7
创业企业中,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最高的是交通/运输行业,为48.7,是既有企业的三倍之多,物流/仓储行业以20.2位居第二;既有企业中,外包服务行业“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为30.7,排名第一,这些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2、一线城市企业就业带动力最强,随城市等级降低而递减
总体来看,一线城市“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为19.4,新一线城市为达到13.9。而随着城市等级下降,企业的整体就业带动能力呈现递减趋势,五线城市的单个企业带动8.2个就业岗位。创业企业与既有企业基本都符合这一规律。
3、企业规模越大,带动就业能力越强
从年1-9月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总体来看,规模在20人以下微型企业的“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为6.1,规模在20-99人的企业为11.4,随着企业规模依次递增,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业达到72.7。创业企业与既有企业基本都呈现这一规律,唯有万人以上创业企业的“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略低(18.5)。
4、既有企业上市公司就业带动力最强,新创企业外企带动作用强
在年及以前设立的企业中,上市公司“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达50个,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企业,是第二名外企的2倍有余。而年创业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单个企业招聘职位数”以12.8位居首位,合资其次(12.4),上市公司第三(11.6)。
综上所述,年创业企业的就业带动作用虽不及既有企业,但其成长迅速,招聘需求释放增速强劲,并且更加聚焦在新兴业态和区域,对蓝领和新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明显。考虑到新创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政府可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创业企业给与支持,将有助于快速释放更多就业机会。
交汇点记者沈佳暄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