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分类 >> 正文 >> 正文

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为何让人如此泪目

来源:影视公司 时间:2023/4/7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9月25日晚,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原名《大三线》)在CCTV-1黄金档播出。

《火红年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三线建设”的电视剧,剧集以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线”工业企业为原型,展现了一大批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来到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深处,克服重重困难,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故事。剧中,年轻的“三线”建设者们在深山扎根,洗冷水澡、住草房、点煤油灯学习的故事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纷纷感叹“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

这种精神应该被记住,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

导演是圈内大拿,

开机前还专门到攀枝花了解当年情况

剧集一开篇,来到“川南钢铁”工地考察的大学生夏方舟就因为起重机超负荷运载的问题,和负责指挥的陈国民师傅“杠上了”。作为大学生的夏方舟严谨,却对实际情况不了解。老工人陈国民,则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本事,给夏方舟上了一课。

接下来的镜头,则让观众回到了那个热血的年代:参与“三线”建设的大学生们来到山里,住的是草房,用的是江里的冷水。随时停电,只能点着煤油灯看资料……

《火红年华》的导演王文杰来自国内知名影视制作单位山影,曾拍摄过《孔繁森》《白眉大侠》《成吉思汗》《都是一家人》等作品,凭借仅6集的《孔繁森》,王文杰收获了“飞天奖”“金鹰奖”等重磅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孔繁森》的摄影,就是后来打造出《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山海情》等爆款剧的导演孔笙,那时他还只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白眉大侠》拍摄时,《大江大河》《山海情》的制片人侯鸿亮彼时只是副摄像。

年,成都著名制片人陈永宁、赵明找到王文杰,邀请他拍摄著名作家、编剧革非花了数年时间采访创作的《大三线》,“看到剧本时我还是挺激动的。编剧花了六七年时间采访,写得比较扎实,故事啊、人物啊都挺有感染力。”王文杰最受触动的是剧本中因“三线”建设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来到这么一个艰苦的地方打拼,还没看到成果就牺牲了”。

王文杰所在的山影是业界公认的最擅长拍摄正剧的团队。王文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山影之所以成为业界标杆,重要的传统就是一定选择有温度、有正能量的剧本,不碰那些乱七八糟、蹭热点的东西,这一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在坚持。对于主旋律剧的把握,山影人也有自己的坚持。“我们拍摄主旋律的动机,一定是喜欢,肯定要选择我们喜欢的题材,不是说给钱就拍。”

开机之前,王文杰查阅了大量关于“三线”建设的资料,还专程到攀枝花采访了一些老工人、老干部,了解当年的情况,前后花了一个多月。他至今还记得在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博物馆”里,看到当年建设者雕塑、浮雕后的激动心情,再看看现在的攀枝花,心里只有两个字——震颤。“从无到有。一开始攀钢就是占地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这么一个地方,后来慢慢建成了一座城市。”王文杰笑言,拍摄的几个月里,自己已经爱上了被誉为“康养之城”的攀枝花,想在这儿买房。“30多集的时候,我们就写到攀枝花已经是知名的康养中心了,非常适宜居住。这里的人也是天南海北的,各种文化都在这个城市展现着,挺好的。”

在看剧本时,王文杰就对剧中几位年轻人的牺牲印象深刻,在拍摄时,这几场戏的处理也费了一番心血,如李心梅、陆汀兰等人的牺牲,“拍摄当中,我也是含着泪完成的”。

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文杰反复提到“三线精神”,没有“三线”精神,就没有现在的攀枝花,这也是他在拍摄《火红年华》时,想要传递给当下年轻人的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你们都能看到,建设者们一开始去的时候连电都没有,现架的电线。住的是茅草房,如果有人抽烟、点煤油灯看书啥的,就很容易失火,剧中我们表现了两次失火。”王文杰说,到了第十集以后,大家才住上水泥板盖的房,但吃的依然是粗茶淡饭,大多时候都是白菜豆腐。工作艰苦,住得也不好,但是就有一根弦儿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国家建设,没有奉献精神是不行的,这些年轻人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甚至还献出了生命,真的是无怨无悔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三线精神’,这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家国情怀。”

王文杰认为,在《火红年华》里,除了对“三线精神”的赞扬,还有对英雄的塑造,“我们要弘扬正能量,没有英雄能行吗?”

出品人

它集合了四川所有头部影视企业和专业人才

史无前例

“剧情直戳人心,火红的工地生活看得一会儿笑,一会儿眼中含泪。那个年代的诗意浪漫和艰苦奋斗,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这是豆瓣上,一位网友对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火红年华》(原名《大三线》)的评价。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火红年华》几乎集结了四川、成都最资深的影视企业和影视人,除了四川广播电视台、峨影集团、成都天音奇林影视、四川星空影视,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博瑞传播也参与了投资,陈永宁、赵明、徐捷、王龙等川内知名影视人则分别担任出品人、总制片人、制片人。成都天音奇林董事长陈永宁说,《火红年华》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川内影视人联合出手的作品,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吹响四川影视振兴的号角,打造更多有四川特色的影视剧。

“作为四川影视人,应该把这样的故事拍出来”

年,陈永宁和赵明看到了著名作家、编剧革非创作的剧本《大三线》,剧本讲述了当年一群年轻人来到不毛之地的攀枝花,参与“三线”建设的故事。读完剧本,陈永宁和赵明久久不能平静,两人感动于当年建设者们昂扬的精神,不畏艰辛勇于奉献的精神。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这种精神应该被记住,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作为一个四川影视人,应该把这样的故事拍摄出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

陈永宁回忆,当时他把剧本发给公司的年轻人看,让他意外的是,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看得热泪盈眶,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打动,“现在电视剧的受众是年轻人,这部剧如果拍出来,年轻人应该也会喜欢”。

然而,彼时的影视环境要拍摄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并不容易,资本追逐的是大IP、流量明星,厚重的现实主义显然承载不了高昂的投资。更严酷的现实是,即使拍出来,大部分平台可能并不会买单,届时,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很可能就打了水漂。

曾打造了《天下粮田》《突击再突击》《雪域雄鹰》《便衣支队》等多部主旋律正剧的制片人赵明说,他和“三线”建设有不解之缘,家人曾经就是成都东郊的工人,自己也在德阳的“三线”建设工厂当过高管。在他看来,这部剧非常适合在央视播出,这是一段共和国的记忆,影视人不能只拍一些娱乐、玄幻的东西,“只要我们制作精良,相信央视一定会购买”。

经过和编剧革非多次沟通,年10月底,陈永宁和革非签订了影视版权,随后在成都立项。据陈永宁透露,购买版权的费用仅仅几百万,远远低于当时飞涨的古装、玄幻版权价。事实上,革非年就把作品写完了,但迟迟没有影视公司购买,“主要原因是当时现实题材受冷落。期间也有一些影视公司想买,但革非对合作者要求很高,要他们保证作品的质量”。

电视剧立项后,革非和赵明、陈永宁又分别行动,革非再次到攀枝花采访,完善剧本;赵明和陈永宁则开始找更多的投资,先后有四川广播电视台、峨影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博瑞传播参与进来。“这部剧集合了四川所有头部影视企业和专业人才,几乎是史无前例的。”陈永宁还记得,峨影集团董事长韩梅当时激动地说,这部剧算是四川影视人的集体发声,希望播出后能带动四川影视再次振兴。

在攀枝花征集“三线”建设物件,几乎带动了当地收藏热

“这部剧一个重要的模式是政府、国企和民营企业三方合作,这也会成为今后我们投资的一个样板。”陈永宁介绍,这部剧的投资方中,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投资占了大部分,在拍摄时也给予了人力和物力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赵明也感谢制作团队的倾力付出以及攀枝花方面各级单位的鼎力支持,主场景位于攀枝花西区高家坪,当时当地正要拆迁,为了剧组拍摄,特别停止了拆迁,“拍摄结束后,我们的场景都得到了保留,现在已经成了当地热门打卡地”。在攀钢拍摄时,企业更是暂时停工,“对于攀钢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停工的损失非常大,足见对我们拍摄的支持”。

由于是一部年代剧,剧中大部分工业设备、器材都很难找到。如果要重新制作,费用势必很高。为此,剧组在全国各地的影视基地寻找,也发动剧组工作人员在攀枝花搜集,“我们在攀枝花征集‘三线’建设的物件,几乎带动了当地的收藏热。”赵明说,最终从当地居民处找到了多件当年的老物件。更幸运的是,还在西昌一个乡下供销社的老仓库里找到了当年的一些装备,如老式藤帽、履带式拖拉机、起重设备等,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据赵明透露,这部剧另一个重要的拍摄地就是青白江,医院、幼儿园、一号信箱就是在青白江搭建的场景。为了省钱,一些场景反复用,一景多用,尽量拉长拍摄时间,如主演孙宁主动加长拍摄时间,剧中出演陈国民的朱宏嘉更是长期驻扎在剧组。在全剧组的齐心协力下,杀青提前了10多天,至少省了几百万。

编剧

剧中人物大都有原型

情节大都真实发生

“我可能不能继续为大三线做贡献了,可我的儿子和女儿还可以……让他们继续为大三线做贡献……我死了之后,我想把自己埋在宝鼎山上,看着我们金江看着出煤、出铁、出钢……”在《火红年华》中,宝鼎煤矿党委书记齐德成(郑晓宁饰)躺在病床上的一番话,让不少观众泪奔。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剧中齐德成的原型,就是攀枝花市宝鼎矿区第一任党委书记亓伟,他曾带领宝鼎煤矿取得了勘探设计、三通一住、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五大会战的胜利。

当年,他主动请缨,离开四季如春的昆明来到攀枝花宝鼎山下,选择把青春留在这片土地。年,亓伟带领几千职工,在只有简陋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开启“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三夺三保”大会战。28天,小宝鼎煤矿恢复生产;38天,太平煤矿主副井打通。

但,繁重的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年5月,亓伟病倒了,是癌症晚期。在生命垂危之际,亓伟仍笑着对职工说:“同志们,不要难过,我不要紧,望你们把攀枝花建设好……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宝鼎山上,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年3月26日,亓伟医院去世。亓伟去世后,葬在了宝鼎山上,圆了他那个“日日夜夜看见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的梦。年12月,亓伟的塑像在西区清香坪广场落成,该广场也正式更名为亓伟广场。

编剧革非透露,剧中大多数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大部分情节,也来自真实发生的故事。他于年开启这个题材的创作,几年间在攀枝花采访了余人,积累下万字的采访笔记。在采访中,逐渐立体地浮现出夏方舟、秦晓丹、乔佳丽、陈国民、季成钢等角色。

剧中主角夏方舟,是一位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看图纸几乎过目不忘,不需要一笔一纸,全靠大脑进行复杂的推演和运算。革非回忆,夏方舟的形象是自己采访的多位“三线”建设者的集合体。其看图纸过目不忘这个本领,就来自于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工厂的一位工程师,“我就把这个特点设计到了夏方舟身上”。

剧中作为工人代表的陈国民,是“三线”建设工地上“四大金刚”之首,其原型是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后来参与到三线建设中,成为一位优秀的技术工人骨干。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

(来源:成都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