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利汽车 >> 吉利汽车图片 >> 正文 >> 正文

对话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真正的好公司都不用

来源:吉利汽车 时间:2022/5/1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www.baidianfeng51.cn/index.html

文|江小花

图|网络

和吉利总裁安聪慧聊天并不算一件很精彩的事儿,他的观念朴实直接,非常务实,言谈之中少有金句闪现,也不是很擅长于讲故事;表达情怀的方式,比之如今的创业公司创始人们颇有不及。

但是,作为如今发展态势最强的中国汽车企业的操盘手,安聪慧有着很多同行所没有的执着与定力。比如,他总是近乎执拗的把产品力放在吉利至高无上的神坛上,仿佛在此之外的都是花絮;比如,他坚持认为,吉利成功的标准是至少进入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最好前五,而中国汽车成功的标准是至少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这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你完全感受不到多大的冲击力,仿佛在说一件非常平常在理的小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安聪慧总爱念叨的对白,他自己也调侃说,这话看上去太像口号了。但是,吉利就是这么做的,而世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口号落到实处。

如果你带着中国汽车制造突围向上的情感,跟安聪慧聊上两个小时,或许你的情感仍然觉得无处安放,但是你会不自禁的得出如下结论:嗯,这是一家能成大事儿的好企业。安聪慧的坚持,务实有力、直击人心。

机会来了

年,中国车市呈现出了明显的存量竞争态势,乘用车销售.83万辆,同比微增1.40%,而这个增量,如果算上年底终端积压的数字,恐怕就要归零甚至为负了。

各车企表现方面,自主品牌整体增长良好,市占率达到了44%,但是具体到各个企业,则呈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局面,年的集体向上面貌不再。合资品牌遭遇了较大的发展压力,部分合资品牌甚至仅完成了年度目标的一半左右。豪华品牌,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

存量竞争,对于任何一家车企都是非常严酷的考验,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依赖市场总量的快速提升得到发展,而是要靠现有份额的此消彼长。同时,也意味着,市场退出机制开始起作用。几乎在所有的存量竞争市场中,都呈现出多数企业下滑萎缩直至消亡,而少数企业快速发展做强的格局。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安聪慧却说,机会来了!自主品牌已经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点上。在不久前的一场两个小时的专访中,安聪慧提及最多的辩证法就是——危机互现。在他眼里,不仅是更为惨烈的存量竞争是机会,对自主品牌似乎不利对消费升级也是机会,穿花绕眼的产品互联网化是机会,甚至年可预期的更为激烈的价格战也是机会。

做企业如马拉松,可以调整但不能停下

当然,如今的吉利让安聪慧有这样的底气。年,吉利汽车完成销售.7万辆,同比增长63%,涨幅超过同样方兴未艾但基数更小的上汽乘用车和广汽传祺,在全部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乘用车公司中,单一品牌排名第三,力压万辆的别克,仅次于大众和本田。

更有说服力的数字是,吉利年销售额增长幅度超过80%,也就是说,在一个存量竞争的市场,吉利不仅实现了高速增长,还实现了每台车平均售价的上升,换句话说,吉利在终端实现了品牌向上的愿景。这与很多人对自主品牌仍然依靠低价打基盘市场的印象相背。

年,吉利报出了万辆的年度目标,其中吉利品牌万辆,领克15万辆。在百万级别之上,仍然要求保持20%以上的增速,很多人会为吉利后续发展捏一把汗。

安聪慧却说:优秀的公司基本上都不用休息,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效率是最高的,这是一个好企业的基本素质。

在这次专访中,一个一直让我讶异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在吉利每年都举办的向上马拉松活动中,安聪慧几乎每次都能完赛,而且排名相当靠前。去年在上海金融中心多层的高楼,安聪慧在跑完之后,只是回房间洗了个澡,换了身吉利蓝的工作西装,就下来接受了媒体群访,气不喘,心不跳。

这次,安聪慧披露了个中奥秘,在学生时代,他曾经是一名中长跑运动员,虽然多年没有系统训练,但是童子功还在。果然如韩寒所说,专业运动员有多强,我们无法理解。“那时候只有九十几斤,现在发福了。”看着他比多数成年人显得瘦削的身材,我只能理解这是傲娇。

安聪慧说,如果把做一个百年品牌企业看作是一场马拉松,那么呼吸,节奏,适时的补充水分和能量,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极限来了的时候,你可以停下来,你可能不会以冲刺的速度跑,但是总体上你的速度还是保持得比较平均的。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停下来了,那么完赛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取得好成绩。

没做到最好,就不算成功

在这场跟时间赛跑的马拉松中,安聪慧给团队打的鸡血叫做:对标管理。在吉利的任何一个部门,主管领导汇报业绩的时候,都以市场上最出色的企业、品牌作为对标对象。

比如,帝豪和远景组成的轿车组合,已经是中国品牌表现最好的轿车产品了,12月终端销售在辆,这个成绩外界看来就只有点赞的份了,但是如果负责轿车的主管领导拿这个成绩跟安聪慧傲娇一下的话,安聪慧会拿出一份月度销量表,指着轿车排名第一的人家告诉他,他认为帝豪家族应该达到台的轿车销量,到那时候再来跟我摆功劳吧。

坐在安聪慧身边的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苦笑着咽了一口口水。对标管理,看来所言非虚。安聪慧认定,如果每一个岗位上的吉利人,都树立起对标最优秀同行的职业理念,那么在吉利走进世界前十强之前,企业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零增长对中国品牌是好事

说到这里,安聪慧不太显露情绪的眼中现出了一丝豪情,战略,在年吉利和领克品牌销售规模达到万辆,加上保持良性增长的沃尔沃,以及今年年底就会在东南亚展开拳脚的宝腾,吉利将很有可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进入全球十大车企行列。

安聪慧说,之所以说微增长甚至零增长是好事,原因之一就是,只有在这样的市场中我们取得的增长,才是跟国际领先企业真正的缩小了差距。价格战也一样,在消费升级的市场中,价格战给品牌带来的增量很有限,周期也会比较短,而那些陷入价格战的品牌,特别是合资品牌,他们的品牌力会被价格战归零。这对我们坚持价值战的品牌长远来说很有利。

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就是汽车的供给测改革

对于吉利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安聪慧表现得十分理性。二十年前,他带队去韩国考察,看了现代起亚,看了浦项制铁,看的时候觉得很沮丧,觉得怎么努力都追不上了。

但是飞回上海,坐在一辆金杯面包车赶回宁波的路上,看着空旷的高速公路,又觉得信心满满。97年起步造车的吉利,赶上了整个中国私家车消费市场爆发的红利期,这是吉利得以起步和完成原始积累的原因,也是吉利有时间和空间,在50万辆水平盘整的原因。

如今,吉利又赶上了中国智造集体向上的时代,吉利之所以有机会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无非是吉利踩对了几个步点。综合来说,就是坚持了体系力的打造,以及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国际并购。这两年乃至年前的连续快速增长都得益于此。

安聪慧认为,体系力的建设上,吉利打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理念,吻合了国家供给测改革的精神,就是坚持淘汰落后产能,迎合消费升级趋势。之前吉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将原来的低端产品线做了删除。有些产品,花费两年时间已经到了最后的调试阶段,说停就停了,为什么?不符合未来的市场期待了。这和当年海尔张瑞敏当众砸问题冰箱是一个道理。

不参与国际竞争的不能叫汽车企业

那么什么算是成功的国际并购呢?安聪慧说,这肯定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比如沃尔沃,如果我们像一些国际巨头那样,拿来主义般的收购,整合,那么效果一定不好,甚至是灾难性的。

但是,在最初我们对沃尔沃的放手策略受到一些质疑之后,如今大家都看到了两家亲如兄弟般的合作,以及取得的共赢的成效。很多人觉得,收购完成以后,我们没有实现双方的协同。但是以领克为例,领克在欧洲市场的初期发展,生产代工、销售渠道等等,全部将会由沃尔沃来完成。等到市场规模足够了,领克才会考虑在欧洲市场独立建厂,而渠道合作将是长期的。有哪家并购企业的协同可以做到这一步?

再比如白俄罗斯的工厂项目。俄罗斯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大市场之一,但是此前因为一些品牌出口的低价产品的关系,俄罗斯汽车媒体对中国汽车有着较深的偏见。吉利刚去白俄罗斯建厂的时候,多数媒体不愿意理睬。

但是吉利坚持把他们邀请到工厂去参观,所有懂行的媒体一看到先进程度极高的生产线就立刻颠覆了对中国汽车的印象,如今俄媒对吉利项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