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日本职场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反映了什么问题?
职场形象和故事的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社会环境原因?职场的功利性与文学的现实主义情怀如何在影视作品中体现?
是否与读者和观众当下的社会背景契合?是否能让作品使大众感受到相同背景下的共鸣?
我们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结合社会现实,来看影视改编特征。
作品中的都市职场环境
由于全球多边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两国,很多城市经验都是互相借鉴。
职场作品中的都市职场形象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因此我们就分这两方面分析作品中的职场环境。
(1)相似性包括行业与企业架构、职业身份地位、圈子概念等。
从行业与企业架构来看,例如《白色巨塔》医院,医院所都具备高效医科大学的背景。
大多医院,包括部门设置、职位设置和学派等,医院的情况基本相似。
另外,上游管理部门和学会协会部门等与中国甚至世界各国也基本类似。
但也有不同点,比如《白色巨塔》中后半部分主题医疗官司告的是财前医生而医院。
医院,医院的健全体制,这点上日本走在前面,中国也在逐步完善。
从职业身份地位来看,官员、领导、教授、医生和律师等职业身份无论是在单位内部还是在社会都拥有较高地位,具有职场中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这也是职场人追求职业晋升的目标,无论是在日本、中国还是世界各地基本如此。
同学、同派、同乡等圈子概念浓厚。比如职场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形成的排他势力代表性的学阀意识更加浓厚。
此外,还有校友会、同乡会,这些在中国职场有时候还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2)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些民族传统特征。
比如日本都市职场形象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内外有别”。从传统观念上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内外之分,他们严密对待圈里和圈外的人。
例如,在《半泽直树》中的派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同一派系之中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都是有等级区分的,从他们间称呼的礼貌用语敬语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又比如前面谈到的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传统上职场年轻人进入一家企业后往往会憧憬着在同一家单位奉献到退休。
因此,日企经常会调整员工的岗位,甚至会推行轮岗借调等。
传统中国也有类似情况,但随着时代裹挟着科技的浪潮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场所不一定就在同一地点,职场中年轻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在中国企业中跳槽现象非常频繁,大部分企业开始更注重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主题选择深度剖析社会问题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共同主题目标之一都是剖析社会问题。
从作品主题反映社会现象问题和社会价值观问题两方面分析职场作品的主题选择。
一方面,在主题选择社会现象问题方面,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映射。
在大社会环境方面,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在日本社会尤为明显,特别是日本二战后国家受到沉重的打击。
虽然自60年代起工业迅速崛起,可90年代以来,因为泡沫经济影响再次受到重创,这种持续的负面影响,已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当代日本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是着眼于此。
日本职场作品中讲述的年轻职场人赚钱买房养家的艰辛历程,也能让中国的同龄人感同身受。
以《半泽直树》为例,主人公开始进入职场的时候正值90年代初期,当时经济泡沫逐渐出现破裂,很多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裁员。
受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影响,偿还贷款的能力也开始下降,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开始恶化,随后几年陆续发生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
主角半泽这么要强的男人,都难以做出辞职的选择,因为辞职可能就意味着长期失业。当然,另一方面不辞职的因素也包括终身雇佣制度。
通常把60年代以来勤奋耕耘的长辈称为“团块世代”,例如半泽直树的企业家父亲和银行行长等,他们是经济热潮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当日本经济进入90年代后,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膨胀,以半泽直树为代表年轻人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要通过非常努力的竞争才能获得工作机会。
但光靠个人热血是不够的,往往还会因为大社会环境而使自己的人生蹉跎。
《半泽直树》剧中渡真利忍的“我们泡沫新人组不是专门为‘团块世代’擦屁股的!”
这句话虽然粗俗,但又准确地表明了代际冲突。虽然社会艰难,但社会逐渐进步的趋势是必然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有社会尊严。
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不被认可,但是却能引起社会情绪的反弹,可以说半泽直树是创作者幻想出来的职场超级英雄。
特别是电视剧中演员夸张的表情与动作,这在非常注意表情管理的日本社会是基本不太可能在现实职场中出现的,但恰恰迎合了日本社会这种情绪反弹心理。
另一方面,在主题选择社会价值观方面,追求公平与人性社会。
它在掀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呼吁了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普遍尊重。
它塑造了既单纯又十分复杂的财前医生这一悲剧人物。
通过教授会的争权夺势,平日的玩忽职守,法庭上固执己见,这三个悲剧性的冲突探测这一悲剧人物的人性。
不仅如此,虽然具有高科技的设备、现代医疗技术以及超前的医疗条件,但也掩盖不了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医学界的问题,它必将对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具有启迪作用。
立体化揭示都市职场精神缺失的影视改编风格
所谓立体化揭示都市职场精神缺失,就是说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
这也是影视剧运用镜头技术的优势。
(1)从影视剧制作改编的方法优势来看。
面对严峻而现实的社会矛盾,日本职场文学小说及改编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了现代日本各行业中高超的职业水准,主人公一定是勤奋和努力工作的,这个角度的描述一定是肯定。
但是职场中除了工作还有各种人际关系和生活背景,因此全方位运用镜头工具的影视剧比起文学作品来,更具有立体直观性。
运用镜头可以切换到不同的场景来展示同一社会背景下不同人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从各个方面来刻画职场精神。
对于作品想要揭示的职场精神缺失更是如此,人物表情方位、人物动作方位、光线背景渲染甚至音乐渲染都可以立体化表达。
从狡诈的面容、夸张的动作、阴暗的灯光、带有黑色性质的音乐,都是影视剧改编的优势。
(2)从全方位立意的象征手法来看。
象征手法可以通过小说题目和文字或台词表现等方面立体化展现。
比如说,从题目看,与其说《白塔巨塔》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人性,不如说是揭示职场不公和功利制度对职业精神的破坏。
作品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首先就定位到一个看似高大却难以改变的巨无霸。
职场人在这个全方位封闭的环境中难以寻找到出口,若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遵守着职场的全面规则,而这些规则都是由权利人所制定的。
所以若你想寻求改变,那么也必须先上到权利人的位置,这点在很多政治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体现。
如果身为基层工作的职员,如果贸然试险,则可能丧失掉自己生活的来源,这恐怕代价太大。
又例如,从文字或台词表现上来看,这种职场精神确实揭示在《半泽直树》中更是明显,该作品所侧重的,是表现职场关系的黑暗与复杂。
示弱耍狠,溜须拍马,轮番上演,一旦犯错就要彻底告别自己的银行职员身份,就此“发配”,让人激动过瘾之余,忍不住怀疑这背后的价值观是否值得肯定和宣扬。
好在,直树翻盘之后,没有践行过去撂下“十倍奉还”的狠话,在“复仇者”、“银行家”、“改革者”多重身份认同日渐模糊之际,回想起父亲的叮咛。
这些文字和台词的作用一下子就让作品的呈现非常立体化。
《半泽直树》背景是当代大型银行,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金融业的现状以及日本银行员工的状态。
该剧在日本引发了一场关于银行家腐败、社畜突围的话题讨论。
这部银行职场神剧的男主角是职场体制的“刺头”,他心怀理想,与组织上层格格不入。
因智商在线,不畏强权,他不仅击败了权贵阶层,还以一己之力破除了日本社会腐蚀“企业正义”的种种痼疾。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实现惊天突围的职场“爽剧”,其实,这部剧的背后掺杂的是职场精神缺失的社会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