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HK,下简称“吉利汽车”)发布了年财报。财报显示,年,吉利汽车的营收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同时净利润、现金流等核心财务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面对全球持续的疫情和供应链危机,吉利汽车依靠全球协同和科技创新,抵御了环境带来的风险,实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这也给中国车企带来了启发。
技术授权成新利润增长点
年,吉利汽车的整体业绩表现较为稳健:总营收同比增长10.3%至亿元人民币;扣除以股份付款后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9.4%至60.6亿元人民币;股东应占溢利48.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3.5亿元人民币;现金流管理稳健,总现金达到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水平,净现金达亿元人民币;此外,公司拟每股分派股息0.21港币,分红比率35.3%,较年上升5.8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在财报中,一个数字的变化尤其显著——吉利汽车依靠技术服务和授权利润等其他收入持续增长,同比增长.3%。这表明,依托多年来打造的综合体系力,吉利汽车在模块化架构平台等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这些技术不仅为吉利自身服务,还可通过转让使整个汽车行业受益。
“年吉利汽车技术授权收益高达12.75亿元,同比增长%,高端研发助力,技术授权收入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技术输出是未来利润来源的重要和可持续的方向,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多元利润结构和领先技术水平保障了吉利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执行董事李东辉说。“过去几年,通过内涵式自研和外延式投资并举的技术布局模式,吉利正逐步实现对汽车底层硬科技的掌握和出行生态的构建。”同时,基于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和吉利控股生态圈合作伙伴的合作协议,未来吉利汽车技术授权和技术服务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奠定吉利汽车在全球技术上的品牌影响力。
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品牌日益崛起的趋势——中国车企正从原先技术模仿的“下游”转变为了技术创新的“源头”,并掌握了价值链的话语权和溢价能力。而随着科技转型步伐的推进,技术服务和授权或将给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电动化转型成效初显
在全球汽车业“新四化”变革浪潮(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中,电动化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这不仅关系到能源结构的变革,更关系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禁燃”时间表的明确,全面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已几乎成为全球车企的“共识”。
依靠两个蓝色吉利行动的指引,吉利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取得进展。年,吉利汽车新能源及电气化销量突破10万,同比增长约47%。其中,几何汽车增长达.3%,在A级纯电市场市占率达7.43%,排名第三。而面向高端市场的极氪,在开启交付后的天,交付量突破了辆。此外,在混动领域,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已搭载在吉利“中国星”系列产品上;未来三年,搭载雷神智擎混动的车型将达到20余款,实现混动主流细分市场销量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因看好未来储能换电模式的潜力,吉利推出了全新“换电出行品牌”——睿蓝汽车,聚焦于换电产品和换电服务的落地,正式进军私人换电市场。在年,睿蓝汽车计划推出全新旗舰换电SUV车型。同时,吉利作为《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参与了国标、行标、团标等标准的制定。
年,吉利将在纯电、超级电混、醇电混动、换电等赛道上全面发力。同时,吉利汽车已经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在年实现全链路减排25%,到年实现碳中和。
开启“高研发投入”模式
一家企业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往往直接体现在研发的投入占比。财报显示,吉利控股集团是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名中唯一的车企,近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吉利控股集团打造的科技生态圈价值释放为吉利汽车带来赋能的同时,吉利汽车自身也保持着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年,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总计55亿元,同比增长16.1%,过去5年合计研发总投入共计亿。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透露,过去几年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去年已提升至5.5%,未来研发投入占比会保持稳定。
这种研发的高投入,直接体现在了新成立的极氪智能科技。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向外界披露了一组数字:目前极氪团队人数超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人,在研发端,软件相关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60%。从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极氪在智能化领域,包括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子电气等方面的投入和具体的行动。
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吉利控股集团布局了新能源科技、车联网、自动驾驶、低轨卫星、车载芯片、操作系统等业务,建立起了科技生态圈。“公司这些年来围绕智能化、电动化做的一系列科技生态圈布局,相信最终会反哺到消费市场,形成吉利稳固的技术护城河,奠定长期发展的基本盘。”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EO桂生悦说。
展望未来,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重重挑战,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我们将积极应对供应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未来将继续加强部署国产化和自研芯片的路线,通过多种技术路线方案,多方位地解决芯片短缺问题。”
相关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