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剧组的最高决策者往往是导演,对于那些大导演来说,就更家是这样的,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这样的大导演,他们一定是处于绝对的权力中心,在演员阵容上绝对拥有着完全的话语权,别说制片人,就连投资方可能都没有机会把自己家的亲戚外甥女塞进去当主演或配角。当然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导演,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当投资方要求把自家的小舅子小姨子什么的塞进剧组当主演,如果你不同意,投资方很有可能换掉你,再另找一个导演。假如导演的名气没有制片人背景大,同样会被制片人所制约,比如张艺谋,在其执导的每一部戏中,张艺谋都是处于绝对的权力中心,但是有一部除外,那就是《长城》。在一个剧组中除了导演和制片人,还存在着另外三个权势方,分别是编剧,监制,出品方,至于谁的权力最大,就完全取决于谁的背景大,谁的名声高,谁的实力强了,至少在中国电影圈,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和面貌。有些商业大片必须要有流量明星,这样才能够保证影片的收入,所以在这个时候,影片的男女主角和其他演员的选用,是以导演和制片人协商为主的,而制片人的话语权就会更大。但是如果电影作品是一个导演的专属作品,这个时候恐怕制片人就很难有话语权了。导演为了拍摄影片的气质和特点,必须选用自己用着顺手的演员,而这些年来,有很多导演和演员的组合都比较固定。如冯小刚和葛优,几乎在冯小刚的喜剧中都会有葛优的参演。但是也有例外,如在《唐山大地震》和《集结号》这样的严肃题材中,葛优就不太合适。所以这样的大导演明显有选角的权力。而再有像张艺谋,之所以巩俐、章子怡等被称为谋女郎,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张艺谋慧眼识珠,发现了她们,才将她们的事业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上。但是有些时候选用一些演员,也是导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的,例如要拉某方面的资金。这个时候导演就会以选用谁来扮演影片中的某个角色为筹码,来换取对方资金上的支持,这个时候虽然角色还是导演选的,但是却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再有就是好莱坞模式,好莱坞这些工业程度比较高的电影公司,他们在选取角色时的决定因素也会更多,通常制片人和导演以及投资方都有参与。而这个过程中只能说大家都有话语权,但是具体说到决定权,就要看影片的侧重点了。说个比较著名的例子《霸王别姬》,这部影片的导演是陈凯歌,制片人是徐枫。徐枫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喜欢武侠的观众,一定听说过胡金铨的《侠女》,徐枫就是侠女的扮演者,后来她改行做了制品人。在选《霸王别姬》中的角色时,便是各方的人员都有参与,甚至是小说的原著作者李碧华也有参与。从最开始程蝶衣的扮演者是尊龙,到后来又因为档期的问题,改为了张国荣。整个过程中,虽然大家都有话语权,但是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导演陈凯歌。包括后来用张丰毅都是他的建议。在徐枫推荐巩俐参演这部电影时,因为张艺谋的原因陈凯歌有点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下,《霸王别姬》成为一代经典。另有一些纯商业电影,其实大家就是各司其职。比如《异形》这个系列电影,开始的时候导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后来是詹姆斯卡梅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影片的主角并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在选定角色时,大家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其实说到底就是话语权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导演选演员,是因为他有对影片更好的理解。有的时候是制品人选演员,是因为导演更需要资金。再有就是,还有一些影片从开始制作就是围绕演员进行的。如李小龙的功夫片,成龙和李连杰的功夫片,周星驰的喜剧等等。这些影片无论谁做导演主角都不会发生变化。不过如果说到普遍性,导演还是一部影片中最有权力的人。因为即使演员确认了,导演不给他很好的戏份,也是白搭。所以导演是最有权力确定主角人选的。而制品人因为身份原因,肯定也会得到一定的权重。最后演员要想出人头地,靠的不仅仅是被选上,还要有好的演技和表现才行。自身实力才是硬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