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这是最值得纪念作家王朔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他的四部小说作品《浮出海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橡皮人》、《顽主》不约而同地分别被改编成了《轮回》、《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顽主》这四部电影。所以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年”。跟发小叶京出门吃饭的路上,王朔说:“现在中国电影界,哥们儿平蹚!”王朔原名其实叫王岩,但上学之后,他发现班里有一个女孩子也叫王岩,于是他改了自己的名字,把“岩”字改成了后来的“朔”字。估计当时的他认为女子不如男吧,就在不久的将来有位女作家取代了他,开始平趟影视圈。也是这一年,一个女孩收到了美国新闻总署的邀请函,让她去访问。这次访问对她的冲击很大。回国后,她下定决心学习英文,因为她想出国深造,世界太大,她想尽多的了解一下。次年,她便去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年到年,王朔相继写出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这几年,他还和郑晓龙策划了《渴望》,和冯小刚编写了《编辑部的故事》两部热播剧。年,《过把瘾就死》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王志文和江珊两位演员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年,姜文把《动物凶猛》拍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从此由一名实力演员一跃成为业内的知名大导。自此,王朔的大名在影视圈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哪位导演或演员能碰上他的著作,那是莫大的荣幸。后来王朔开了“好梦电影公司”,借着自己的名号在北京城一喊,很多投资人都上赶着送钱。可是钱一到手,他就不管了,所有的活儿都甩给冯小刚干,这样的甩手也成就了冯小刚的未来。年,王朔的作品和电影被以“宣扬灰色”的名义封杀,这一封杀彻底将“好梦电影公司”逼到了绝路,大部分电影要么不给过审,要么不能上映。之后,王朔只好遛了,临走前还对冯小刚说:“爷去美国了,你好好干,别被我拖累了。”就在这一年,之前赴美学习的那个女孩帮助陈冲拍出了一部惊世影片,影片的17岁女主角李小璐还拿了那年的影后。后来,王朔从美国归来,影视圈已经大变样,他再也不能平趟这个已经变得超复杂的圈子。那时王朔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业内谈笑间的传说,没有了王朔这等作家的剧本,那些大导们再没能拍出什么相样的作品。好在前文提到的那位赴美学习的女孩在不久的将来写出了几本好小说,供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些大导来拍。01年,张艺谋带着由莫言写的《红高粱》改编成的电影在柏林摘下金熊奖,一下让他名声大噪。后来,他又把施祥生的《天上有个太阳》改编成了《一个都不能少》,这两部作品奠定了老谋子在第五代导演圈里的江湖地位。可这两部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虽然很符合张艺谋的初衷,但让投资人很是痛苦,对投资人来说,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后来,张艺谋邀请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等众明星拍出了那部震惊中外的商业大片《英雄》,也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从此张艺谋成了文艺片、商业片都可以拍的很成功的大佬导演。可是随后的几年,他先是拍出了花重金搞服装,雷声大雨点小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又拍出了口碑烂大街的《三枪拍案惊奇》。虽说这两部都是张艺谋被投资人强力干预下的产物,但也不免让观众感觉老谋子大有江郎才尽之趋势。好在这时候,前文提到的女作家写出了小说《金陵十三衩》,张艺谋在看到这部小说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样的作品既可以满足投资人的利益,又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文艺气息,简直堪称完美。果不其然,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取得了6亿的票房,拿了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而且获得了第69届金球奖、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双项提名并拿下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最佳故事片奖。毫不夸张的讲,这位女作家的小说成功挽回了张艺谋的名誉。后来老谋子还把这位女作家的《陆犯焉识》截了一段拍成了感到了万千人的《归来》。02年,张艺谋去了德国柏林,而另一位大导陈凯歌则去了法国戛纳。那年陈导带着自己的《孩子王》在第41届戛纳电影节参展,可是作为参展嘉宾的大导演侯孝贤和张艾嘉对这部影片评价都不是很高。就连汤臣电影公司董事局主席徐枫(年轻时在胡金铨拍的《侠女》里当女主角)也差点睡着了。不过,作为制片人的徐枫对这个行业有着自己敏锐的直觉,她在《孩子王》里看出了陈凯歌是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于是影展后她约了陈凯歌商谈《霸王别姬》的拍摄。《霸王别姬》的作者名为李碧华,《胭脂扣》、《青蛇》、《古今大战秦俑情》等作品皆被搬上过大荧幕,写了不少陈凯歌眼中的“通俗小说”。而当年的陈凯歌满肚子的文艺范,是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者,自然瞧不上。不过他拿过《霸王别姬》这本小说一看,被震惊到了,于是开始筹划拍这部小说。后来我们看到了由张国荣、巩俐、张丰毅、葛优等明星主演的《霸王别姬》,年这部电影摘下戛纳金棕榈。不过,《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拍了一个叫《无极》的商业片,豆瓣评分5.4,观众骂声一片,甚至有人评价说当时《霸王别姬》之所以能火,不是导演的能力,而是演员的功劳。陈凯歌听到这样的评价很恼火,心想一定要证明自己,哥们我要拍一个惊世骇俗之作——《梅兰芳》。而这部电影的编剧也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女作家。最后,《梅兰芳》打破了当年国内文艺片的票房纪录,陈凯歌也重回观众心中的大导地位。不过这个纪录没保持几年便被另一部电影的票房刷新,而刷新纪录的电影名叫《芳华》,它的编剧,还是那位神秘女孩。03年,冯小刚还是一个不起眼的美工设计,热播剧《便衣警察》的美工便是由他来做的。因为长相凡凡,单位的人那时对他都是吆五喝六的,谁知就是这么一位催吧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电影史不得不谈起的一位大导演。在年左右,冯小刚相继拍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贺岁片。当时每年的流行语都是从冯小刚的电影而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啊,我又能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等等那些年,冯小刚想不赚钱都难。不过圈内人对这些商业电影评价并不是很好,没有艺术价值。以至于大导姜文这样评价冯小刚:“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最后还是葡萄。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这样的评价在冯小刚心里一直是一个坎,他心想赚再多钱有什么用?还是要拍好作品。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权衡利弊之后拍不拍的事。后来他找到那位女作家,“你能不能给我写一个文工团的故事。”于是那位女作家把自己当年在文工团的经历写成了《芳华》。这部电影上映后,没人再说冯导只会拍商业片,文艺片人家照样玩得转。结语张艺谋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衩》、《归来》;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到《梅兰芳》;冯小刚从《甲方乙方》到《芳华》,这30年间,记载了中国电影史的一个发展轨迹,而这些轨迹中一位女作家有意无意的参与到了其中,这位继王朔之后平趟影视圈的女孩就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一部好的影视剧导演、演员固然重要,但影视剧背后的编剧更是关键一环,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像严歌苓这样的作家成长起来,到那时,中国的影视剧何愁不辉煌。电影的春天还远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