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I影视工作室
创始人DIRI
一、
影视公司有几个方式成长。
1、建立官府合作关系,作官府相关单位的生意。2、是建立你的上游,也就是广告代理商
其实两件事有一个共同逻辑,就是「别自己开拓客户了,专心制作」。
但这两条路都有风险,有时是官府常不给钱,赖账到你倒闭。有时,是广告代理商喜新厌旧,不跟你好好来往,三两天就想换人玩玩看。
3、第三种成长方式,就是依托一个重要的客户,跟客户一起成长。
国内(包括台湾)最常见的小影视公司成长道路,大体都是这三种方式。
二、
换言之,也就是你自己公司,没有太强的业务能力,但多少还有一点(一般是老板出门跑业务),我的建议就是,你必需把有限的业务能力,拿来专心开发一到两个特定对象。
比如上面说的,第3种成长的办法,找一家中型以上的公司,跟他捆在一起。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共同成长逻辑」:也就是,一般商业公司,其实广告预算都是有比例的,他今年作一千万生意,有二十万经费,明年他成长到一亿,你就有两百万了。
问题只在於,你的作品,能让人家的业务成长起来不?
上述三种方法,是不是扯淡呢?我可以随手举的例子:比如台湾的大好工作室,是跟著董氏戒烟基金会成长起来,王财祥的飞霓,是跟著开喜,斯迪麦,卢昌明的非凡,是跟著掬水轩,跟著伊莎贝尔喜饼,这些都是是所谓的第3种方式。
最早的达达(台湾影视制作公司的始祖,老板是邱复生),是跟著奥美广告。那是第2种方式。像我的公司,是跟著公共电视,则是第1种方式。
(为什么只举台湾业界为例,只因大陆不少同行器小,不容得人家讨论,所以避去不谈。)
当然,还有第4种方式。
4、就是找到笔大钱,不给人拍东西了,直接跨足投资,自己冒险作制作人,拍电影或连续剧。
别以为这是笑话,所有的公司到最後,都要走到这一步。只不过有的人花的时间短,有的人花的时间长,但不管如何,若是一个影视制作公司,要真正成长为影视公司,早晚总有这一步。
(没有这门心思?估计你也不会上知乎来问这个问题了吧?)
三、
回到问题。
你在问题中提到的「推广」两字,其实基本观念就是错的。
其1,
你作的是影视制作公司(工作室)的生意,这生意不是「上门生意」。
除了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客户,一般「有意义的客户」,绝不可能像上街买菜一样,到处找公司,无意找上门来,问人能不能给他拍片子?就是有,也是烂得不能再烂的客户。(打个比方,有人上门来,说要找人「婚礼录影」,那种活你难道会接来干吗?)
所以,「推广」二字,若是指的面对整个社会,面对大环境,我实话告你,没有屁用。你就是盖个网站,作得花哩胡哨,也没有屁用。你就是在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