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中止IPO审查的博纳影业如今已回归正常审核状态,并已获证监会近40条反馈意见。不过,介入其私有化的豪华投资天团能否获得高额回报,业界仍持保留态度
《投资时报》研究员陈溢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48岁本命年的于冬,成为韩寒那部《飞驰人生》贺岁档电影的出品人,或许不仅仅是巧合。
“被耽搁的五年”,这既是片中被迫以炒饭大排档维系生计的前冠军赛车手的无奈,又何尝不是这位博纳影业集团总裁的自况和感慨。
自年12月9日以“中国内地影视第一股”头衔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长达55个月的时间里,博纳影业一直不受华尔街重视——其估值甚至只及此后才在本土A股上市的光线传媒(.SZ)的七分之一。折合人民币仅55.6亿元——这就是博纳影业在年4月完成私有化前的公司市值水平。
“耍小聪明,赢得了米,赢不了公里”,沈腾的台词或能引发诸多人共鸣。
引入包括红杉资本、复星国际、阿里影业、腾讯、工行、中信金石基金、万达、中植集团等在内的“豪华天团”机构投资者;一众一线影视明星陆续加盟;将注册地迁移至公里外享有IPO绿色申请通道的新疆。曾声称要通过回归A股做行业领导者的博纳,屡屡汇聚高光。
年,本是于冬希望达成心愿的年份,更是博纳影业成立20周年的大庆。然而,尽管有分众传媒(.SZ)、三六零(.SH)、巨人网络(.SZ)等前赴美中概股借壳回归的成功案例在先,且基于国务院年12月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明确了文化娱乐企业在IPO退出渠道上保持通畅的政策导向,年2月末,万达电影(.SZ)收购万达影视资产的行动终于被监管部门有条件放行,但博纳影业的独立上市之路迄今却仍未见明朗。
阻挡博纳影业此次IPO审查的路障是什么?那些三四年前争先恐后参与私有化的买方团还有多久的耐心?而一旦成功,它们又能获取怎样的收益?最重要的,当市场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时,一度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影视股还能录得高估值吗?
针对上述问题,《投资时报》研究员日前发送采访提纲至该公司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IPO进程一度中止
刹车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已在A股资本市场门前排队一年半的博纳影业,近期被监管层中止IPO审查。
根据证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