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光辉虽然耀眼,但是没有隋朝为他打下的这些基础,没有隋朝为他把该趟的雷趟了、该背的骂名背了、该做好的内政外交计划做了,大唐的盛世也许不会出现,也再也不会有我们今天时常怀念的大唐繁华!
作为一个80后,从小我们无论从课本还是影视剧上,都将隋朝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警示后人,在那个世界的大小决定于课本和电视的时代,隋炀帝的荒诞奢侈、好大喜功就是我们对他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印象。
而临近中年,才越来越读懂隋炀帝,更加读懂大唐盛世的兴起不是简单的因为高祖太宗筚路蓝缕,高宗玄宗励精图治,因为大唐的盛世离不开隋朝这个“亲爹”为唐朝这个“亲儿子”留下的巨大家产,没有这些“家产”,那个盛世的唐朝很可能不会到来,甚至国祚将提前结束。
影视作品中的隋炀帝
如果我们抛开人本身的人格缺陷,忽略皇帝本人,把隋唐两代看做是同一朝代的两个皇帝,隋朝就是那个筚路蓝缕的创一代,而唐朝就是子承父业励精图治的富二代。
为什么说唐朝是隋朝的亲儿子?他又继承了那些重要的家产?
看完以下几点,我们就能非常清晰的明白,大唐的盛世,隋朝功不可没。
一、疆域——为唐朝疆域版图奠定雏形。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大一统的汉帝国轰然崩塌,各地军阀趁机割据自立,开启了长达四百年的中原乱世。这四百年中经历了三国相争、五胡乱华、南北对峙,这是中华史上黑暗的四百年,连年不息的战火导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百姓苦战久矣,盼望大一统之心殷切之极。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第三年,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让称帝,建立隋朝。经过八年的准备,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前提下,隋开皇八年(年),命晋王杨广率水陆50万大军,向陈朝发起最后的统一战争,三个月不到,隋军进驻建康城,陈朝灭亡。
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汉末年以来近年地方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自隋实现统一之后,此后的各朝各代,都以统一南北作为王朝的终身事业,只有实现南北统一,才算是帝国主权的完整。
隋炀帝时期隋帝国版图
而后在隋朝文、炀帝两帝的统治下,隋朝经略西北、东征高句丽,继续开拓疆土。后来隋灭唐兴,唐朝在疆域几乎完整的继承了隋朝时期的疆域,这是唐朝对隋朝“家产”上继承的第一大资产,而后唐朝在此基础上继续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将整个西域、漠北、辽东纳入大唐的掌控之中,前后持续近百年,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失去各地的控制。
可以说,隋朝在疆域上,为唐朝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唐朝开国后不用太费力再去东征西讨,转而集中精力对外发展,并且有隋朝两帝已经布置好的计划在先,为唐朝一系列对外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开局条件。(详细了解隋朝时期对突厥以及西域的外交分化、军事打击,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帝国版图
二、科举——开创前所未有的人才甄选体系,为唐朝政治势力的稳固、士族的控制提供解决办法。
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官员的选拔全靠地方士族举荐,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标准,提高了官员整体素质。但是却也留下了士族舞弊,优先推荐族内子弟的弊端,让门阀豪强势力越来越大,开始间接威胁到皇权。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寒门子弟难以有机会为国效力。
隋文帝时期,首先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设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到隋炀帝时期,正式确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开启了不论门第论文章的人才选拔机制,让广大寒门士子得以有机会通过统一的官方考核入仕为官。
通过科举,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一方面挤压了豪门士族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官员没有显赫额门第背景,是由皇帝钦点,皇帝对于他们有知遇之恩,并且在高宗时期又进一步发展了殿试,这部分人就俗称为“天子门生”。他们的出现,为皇帝打压士族豪门的势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效的防止豪门士族影响力过大,从而威胁到皇权。
士族在朝堂上的议政
而这一点,作为曾经北周权臣的杨坚算是再熟悉不过,曾经的北魏到北周,就是以整个关陇集团为核心的皇权统治,八柱国十二将军的势力过于强大,最后一连篡夺了北魏、北周两朝的皇权。
唐朝初期,皇室依然面对豪门士族在朝在民间影响力过大的问题,所以延续科举制引入寒门子弟来打压这些豪门士族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除开人才选拔以及打压士族的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也在精神上让更多基层的百姓感受到皇权的亲近,让他们紧紧的团结在皇权周围,从而在民间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从此,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末时期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放榜
三、优化官僚系统——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三省六部制,极大削弱相权,使得唐朝一朝再也没出现臣强君弱的情况。(晚唐时期的宦官把持朝政不算,宦官不能算到正常的官僚体系内)
隋文帝,充分汲取两汉、魏晋时期权臣、诸王反叛作乱的教训,不再设置三公,取而代之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官员分工明确,同时又互相监督牵制,给政令在发布之前加设了一道纠错的机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然后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如果门下省发有不符合皇帝的意愿或者有不可行之处,就对其进行驳回。尚书省则是对政令的具体执行机构,不负责政令的草拟和审核。
三省六部架构
在中央上,三省的建立有效的分散了宰相的权利,避免了朝堂成为一言堂的情况,一切政令的发布都是以皇帝的意愿而执行,从根本上加强了皇权对政令的把控。
三省六部的设立,同样由隋朝开始直至清末,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可见这两种制度在古代对于人才的选拔、国家的治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地方上将原有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州官直接对中央负责,简化了管理层级,让中央的政令能更有效、更精准的在地方上被执行。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四、兴建两京——为大唐备下两座气势恢宏、繁华之极的帝国都城。
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定都长安,而当时的西汉长安城已历经八百余年,几经焚毁,残破不堪,已经无法担任帝国的都城,所以隋炀帝命宇文恺于原长安城东南选址另筑新城,取名大兴城,定为国家的首都。
隋唐长安平面
随后唐代隋兴后,大兴城恢复原名——长安城,意喻长治久安!
大兴城的规模之大、设计之妙堪称是空前绝后的,穷尽唐后历朝历代的都城都比之不上。
其规模相当于今天首都北京的四环以内面积,其中布局设计更是先进之极,网上有很多关于隋唐长安城的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太多了,码字太累,自己去看吧,确实很震撼。
长安元宵佳节
随后在隋炀帝时期,又营建东都洛阳,与杨坚营建的大兴城的恢弘气势不同,东都洛阳的建造设计更穷华贵之能事,商业、娱乐各种设施齐备不缺。而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却不像民间史书传说那般只为享乐,其背后下了一盘掌控天下的大棋。
3D地图的长安和洛阳位置
隋一统南北,作为灭陈统一大战的实际实施者,隋炀帝镇守江都十余年,深知江南的经济、文化之繁荣。经过东晋、南朝近四百年的苦心经营,江南已成为当时第一富庶之地,而相比之下,北方久经战乱,经济、文化都凋零破败,所以帝国初建,无论是出于需要对新征服的江南士族、百姓的管控还是方便江南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京都,都需要把帝国的中心东移,以便更好的管理这个庞大的新兴国家!
艺术还原的隋唐洛阳城
这才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最根本的原因。
经隋朝两任帝王营建的大兴城、洛阳城,在后来都由唐朝完整的继承,而这两座城随后也成为了大唐繁华的象征,同时也继续为唐朝发挥着最初文、炀两帝对他们设定的功能。
所以,长安城、洛阳城的兴建,又是隋朝为唐朝留下的巨大实物遗产。要知道当时修建两京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网上资料也非常多,我就不再赘述了。
隋唐大运河分布以修建时间
五、疏浚运河,沟通南北——进一步为唐朝掌控东南地区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从小,我们就听历史老师讲,隋炀帝为自己方便巡幸江南,大修运河,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四起,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这是真的吗?是真的,但不全是!
前面我们说过,隋炀帝坐镇江都十余年,深知江南的富庶,作为帝国的掌控者,怎么更好的管理全国,让江南的财富、资源跟其他地区进行沟通,让江南和其他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同时作为天下中枢的洛阳,今后势必作为帝国的新都,那么京师各地的粮食、物资需要更加方便的运输到这里,这就需要解决交通的问题。在古代,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相比,效率极低,水路运输成为唯一的选择,在命人仔细研究了关东水路之后,隋炀帝制定了一个苦一代,利千秋的宏伟计划:大运河计划。
他以古河道为基础,先疏浚原有河道,再挖掘支流联通各个干流,最终形成了隋唐大运河的模样。
这人字形的运河分布,有效的加强了京师和东南两地的联系,大大加强三地的交流,从此黄河、长江相通,南北以水相连。以前南来北往需要车马劳顿十天半月,如今从京师坐船顺流直下,只需几天,何其快哉!
隋唐大运河分布以修建时间
隋唐大运河的完成,有效的联通了南北,更方便了唐朝的对江南富庶之地的管控,同时在唐朝多达十余次对辽东、朝鲜地区发动的军事措施提供了一条便捷、廉价、高效的交通要道,对军事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的后勤保障。
结语:隋炀帝大兴土木是亡国的一大重要原因,此言不虚,但是抛开他漠视百姓生命的原因,其经略西北,兴建运河,掌控东南的举措都是一个算的上是一个明智的君主,但是也是因为他好大喜功,过于急功近利,只会投资不会算账,没有想过停下来等等他的人民为他创造更多的财富再来投资,生生将一个冉冉升起的帝国给玩脱了。
而从政治制度、治国方略上都全盘继承了隋朝的唐朝却更像一个子承父业,励精图治的创二代,有老爸打下庞大基业做跳板,将公司做大做强,直至世界第一!
所以,盛唐的光辉虽然耀眼,但是没有隋朝为他打下的这些基础,没有隋朝为他把该趟的雷趟了、该背的骂名背了、该做好的内政外交计划做了,大唐的盛世也许不会出现,也再也不会有我们今天时常怀念的大唐繁华!
所以,在感怀大唐盛世的辉煌时,当有一杯醇酒对隋朝二帝敬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