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偶像剧,即以年轻观众为主攻群体的古装剧,也是媒体常称的古偶,是影视行业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因为大众对古偶的喜爱,随着影视制作行业的蓬勃发展,古偶作品也遍地开花。
欢瑞、慈文、于正、嘉行等团队古装作品层出不穷,各自都有占领市场的优势与劣势,亦拥有不少“爆款”代表作。但这些古偶作品口碑褒贬不一,精品少之又少,盘点经典古装剧,似乎还是陪伴成长的那些。
唐人、周易、TVB三足鼎立,承包了后的童年与青春
国产古偶高产量低口碑的现状与年初期低产量高口碑完全不同,彼时古偶制作团队也未有如此多,基本由唐人、周易、TVB三家公司承包。
三家公司中TVB仍旧盛名远播,TVB艺人与作品风格也极易判断,小七就不多聊了,这里着重聊一聊上海唐人与海南周易。上海唐人因为打造出胡歌、刘诗诗等明星而广为人知,多年来在游戏IP改编上也自成一派,风格十分明显。
仙侠古偶佼佼者唐人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年前后还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古装剧都出自这家公司,从90年代的《绝代双骄》到暑期重播经典《杨门女将》再到《新聊斋》系列,第一部都是当年的“大爆款”,观众无论对剧情还是角色都印象深刻。
唐人的古装剧胜在情与美,故事内核多是在古装背景下成长的言情故事,成就多对经典古装CP。服化设计更是唐人的专注项,造型美感强烈,在当时跟风团队不少。即使唐人现下辉煌不再,《柜中美人》等新古偶作品,仍旧保持了对服化美的追求。
新式武侠代表周易相对于目前仍旧在古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唐人来说,周易的知名度逊色不少,他是典型的作品火过公司的古偶团队。观众或许不知道“海南周易”,却不会不知道《武林外史》、《穿越时空的爱恋》、《萧十一郎》等优秀古装剧。
周易中后期的原创武侠《水月洞天》、《灵镜传奇》等,更引领了新式古装武侠潮流,成为不少古装迷的“白月光”。这家制作公司剧本优势十分明显,不仅故事新颖有逻辑还非常注重情与义的表达,如果注重作品内核还要归功于总制作人蒋雪柔的艺术格局。
不过周易在古装服化上相当赶客,是杀马特造型疯狂爱好者。小七曾经因杀马特造型错过了《水月》、《灵镜》,直到无意中接触,才后知后觉地感叹:真香!如果与小七一样因为服化问题错过周易作品的网友,不妨回顾一下,故事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除了唐人与周易外,内地还有不少出品过经典古偶的制作公司,只是相对比较分散,以质与量为条件筛选,还是这两家公司占比高。
然而影视制作公司日渐增多,古偶精品反而越少
优质作品越来越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市场、环境、团队等都是影响因素,对于古装剧越来越没有看点的吐槽网络上也彼彼皆是。最关键的还是编剧团队的势弱与制作团队的不专一。
编剧专业性下滑,话语权也越来越少以唐人、周易两家公司为例,他们成名的关键在于曾经都拥有一支优势明显的编剧团队。唐人初始编剧团队大多由成熟编剧组成,王莉芝、邓紫珊、李顺慈等人都是港台地区知名编剧出身,专业功底扎实。
所以唐人在故事原创或者经典作品的二次创作上都非常老练,加了原本就十分优秀的服化与李国立导演把控,优秀作品频出。
而周易团队在编剧上的优势更胜唐人,这家影视公司前身的南瓜制作中心,便是一支专业的编剧团队。同样,核心编剧也有不少脱胎于90年代便成名的港台写手,有这样的编剧优势在,向影视制作转型便更能玩出新花样。
比如打造出《水月》、《灵镜》等原创武侠剧本的编剧陈曼玲,她的古装作品很天马行空颇具个人特色,更完美的消化了制作人所提倡的武侠情义,观众共鸣很强。她能拥有这样的开创性,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一定的经历沉淀必不可少。
反观现在的古装剧编剧团队,能够独立完成原本的剧本极少,大多以IP改编为主。而同样的IP改编,周易团队改编《武林外史》成就经典,蒋家骏团队的《倚天屠龙记》剧情却备受吐槽,这便是编剧功底影响作品呈现的直观体现。
新一代编剧团队实力下滑从代表人物上就已经很明显,以年某平台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电视剧编剧”为例,最终获得称号的十位编剧中只有饶俊、张鸢盎两位有古装代表作。但很讽刺的是,两位的古装编剧作品皆是改编自IP小说,且都出现了烂尾、注水争议。
艺术创作者门槛越来越低,专业水平与个人追求一代不如一代已经是大众常见的批评,但造成这种现象不仅在于个人还受行业影响。编剧团队在影视创作中应该拥有优先话语权,事实证明“编剧中心制”出精率明显更高。但国内制作趋势却是编剧话语权越来越少,早前金牌监制戚其义批评演员话语权太强影响创作,便受到多方支持。
饶俊、张鸢盎两位编剧也都爆出过“阴阳剧本”争议,“流量为王”的时代,编剧在故事构建上的主导权越来越弱。目前古装剧市场中的青年编剧里,可能也只有已经当了老板的于正最有话语权了。
专业以艺术为核心的团队太少,很多制作公司兼顾“造星”回顾唐人与周易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这两家公司最初都是以制作为主,“造星”为辅。唐人成立初期主要选用号召力强的TVB艺人担任主演,直到《仙剑》时期才集中精力推广自己的艺人。
周易团队在演员培养上更是无野心,从团队成名到落幕知名的艺人只有“周易三宝”于波、杨俊毅、张晋。而且因为周易以古装武侠剧为主,挑选的男艺人都是练家子出身,形象也偏阳刚风,明显是为了作品而选择的艺人,而不是为了艺人而打造作品。
反观现在古偶市场常见的几个制作公司,欢瑞、慈文、嘉行都是造星一流公司,旗下主推艺人几乎两到三年便可更新换代。用作品推艺人,再用人气艺人带作品、新人,已经是很多公司的常态,所以他们大多会选择一些有IP做支撑的作品翻拍,保证作品人气。
当推明星成了主菜,便难兼顾艺术上的追求,创作出新颖有内核作品的耐心也更难保存。所以,市场才会慢慢地演化成跟风翻拍潮,什么火拍什么,只要IP、演员有人气,不管剧本打磨的如何,接手就拍。这种制作环境,如何成就经典呢?
想要造星、内容两手抓的老牌代表唐人周易,走势也不好
艺人带来的丰富利益让影视公司都不愿放弃这块“肥肉”,同时对制作团队来说选用自家艺人主动权与配合度更高,是省钱又省心的买卖。但想要艺人、作品两手抓实在太难,唐人的影响力下降,周易退出舞台便是典型例子。
唐人艺人、内容皆出现瓶颈先从唐人说起,唐人在艺人培养上相对还是成功的,既培养出国民“白月光”胡歌又有刘诗诗、古力娜扎两位女神,新晋小花势头也不弱。但唐人在艺人管理上并不理想,资源主要集中几位当红艺人,解约风波不断。
推星举步维艰,制作方面唐人也明显出现瓶颈。众所周知,唐人在游戏IP翻拍领域很有一套,小说翻拍也引发过潮流,但翻拍潮同样影响了它的制作格局,年后唐人几乎没有原创古偶剧本,作品的开创性远逊前期,影响力日渐下滑。
周易落寞退场另一童年古装巨头周易就更惨,年官微发布最后一条微博后便悄无声息地从影视行业退出,至今原因不明,核心制作团队多隐退。网上关于周易倒闭的猜测声很多,创始人夫妇的绯闻也成了众人的谈资,但在小七看来周易破产还是公司结构问题。
因为重视内容制作,为了让作品成功率更高,周易大多数资源都给了人气最高的于波,无法获得好资源的张晋等人只好离开公司另谋出路,造星方面比唐人成果更惨。更惨的是周易专注武侠作品内核创造的好追求,也遇上了糟糕的环境。
05-10年间,踏实的古装作品抵不过流水剧组拉上一位人气韩星影响力强,更不如IP翻拍来的火热。公司管理结构不良与大环境的双重夹击之下,这家良心公司也迅速凋零了,曾经的一哥于波现在只能在一些作品中打酱油,可见鱼和熊掌想兼得结局未必好。
制作公司专注内容,是回归口碑时代最佳选择在鱼和熊掌的选择上,正午阳光团队的取舍很值得一些想要专心做内容的公司参考。正午闯出知名度后及时放弃了演员经纪业务,即使当时团队中有稳赚不赔的王凯等一线艺人。从短期看是正午放弃了块肥肉,做了笔不划算的交易,长期来看却很明智。
如果继续演员与内容两手抓,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资源与优秀的管理支撑,最后不仅限制了艺人发展,还无法专注内容输出。正午如今越来越稳固的“良心剧组”称号,也足以证明这个选择的可行性,不知正午的成功能否感染到其他制作团队,大众对口碑时代的回归实在期待已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