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发展 >> 正文 >> 正文

奥巴马投资的首部电影,竟然是一部中国企业

来源:影视公司 时间:2025/5/9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变得愈发快速迅捷。作为都市高效率生活的重要通勤工具,汽车已然成为多数人的刚性需求。或许你并不知道——市面上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两辆使用的是福耀挡风玻璃。“玻璃大王”曹德旺,一路从小商贩做到跨国企业董事长,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今年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上,就有一部聚焦福耀集团的纪录片上映。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更是凭此片夺得本届纪录片导演奖。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美国工厂》(AmericanFactory)。《美国工厂》海报《美国工厂》所记录的,正是通用汽车公司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后,福耀旧址新建玻璃生产工厂的故事。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企业深入美国“铁锈地带”(RustBelt)的影片。福耀在为当地失业者重新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技工小王和美国工友在影片信息介绍中,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出品公司“网飞”(Netflix)之外,还有一个陌生的发行方名字——“高地制片公司”(HigherGroundProductions)。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全新的影视制作公司创建者,竟然是奥巴马夫妇!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工厂》是奥巴马投资拍摄的首部影视作品。奥巴马夫妇投资拍摄《美国工厂》是史蒂文和朱莉娅两位导演继《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TheLastTruck:ClosingofaGMPlant)之后,另一部涉及美国蓝领阶层生存现状的纪录片。步入后工业时期的俄亥俄州,满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波及的失业者,周边一片肃杀萧条之颓败景象。这里的人们,生于制造业、得益于制造业,同时也禁锢于制造业。通用失业者昔日衣食无忧的中产者,如今却在为温饱保障奔波劳苦。这种强烈落差一如枷锁傍身,让他们迫不得已负重前行,身心俱疲。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中国富商带着他的玻璃工厂,以及纷至沓来的就业机会来到美国。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当地居民兴奋不已。他们渴望得到工作,更渴望籍此回归到以往生活中去。福耀美国工厂新工厂的落成,掩盖了老厂旧址的颓败。在最初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与憧憬。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员工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美国梦”;而对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失业者来说,这里则是他们梦回中产的阶梯。一家工厂两国员工短暂的“蜜月期”过后,是回归正常生活后的如梦初醒与平凡寂寞。在“柴米油盐”面前,任何“风花雪月”都是一场终将要醒来的美梦。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理念观点。在传统内敛的中国文化和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之间,必然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文化差异产生隔阂同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地点下,中国员工的工作时长要远远高于美国员工。在美国人眼中,他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工作狂”。而在中国员工眼中,美国工友则是一群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低效率工作者”,远不足以胜任繁重的生产任务。工作理念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工作规章制度上,两国工作人员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亦是彼此一端,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中国企业文化让一些美国员工感到“水土不服”,他们在追求薪酬与权益的道路上,与福耀赴美建厂的初衷渐行渐远。一场“工会风波”正在悄然酝酿,潜移默化影响着彼此关系。工会风波《美国工厂》在记录同一厂房内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之时,始终保持着足够中立而客观的态度,分外冷静克制。与“文化差异”这一话题相比,两位导演更为关切的,则是未来机械自动化对传统制造业、以及人工劳动力的影响与变革。自动化浪潮在势不可挡的自动化浪潮趋势下,坚守传统行业的制造者们又将何去何从?是全身而退?还是逆流而上?《美国工厂》透过福耀的故事,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部既能为你答疑解惑,又可令你陷入沉思的纪录片,才是值得观看与品味的好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