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影:龙头上A股,深耕全产业
1.1.六十六载春与秋,实力雄厚龙头股
创立于年的中国电影具有雄厚的国有背景,由中影集团、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等8家单位同发起设立。其中国有股东中影集团持股93%,是中国电影的主发起人,以包括59家下属企业股权在内的资产进行出资。中影集团历时悠久,是中国电影的龙头老大,其前身为成立于年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年更名为中国电影公司,年,中国电影公司将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公司纳为子公司,组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年,中影集团正式成立,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经营范围包括影片及载体的进出口业务;对外影片广告业务,国内外影片广告业务,影视投资咨询服务等。
通过业务重组,中国电影接收中影集团主要经营性业务资产,年到年间,中影集团向中国电影转让了13家电影院、中影数字院线以及江苏东方的30%股权,并将中国电影网的运营纳入中国电影。至今,中影集团已将除政策公益性业务外与电影相关的主要经营性业务资产均投入中国电影。
年8月9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每股8.92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发行不超过46,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1%。
发行后,公司保持着强大的国资阵容,隶属于广电总局的中影集团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67.36%的股权,而广电总局在中国电影市场起着审查等重要作用,分量不言而喻。另外中国联通等7大股东均持有0.72%的股份,显示了国资委、地方政府和央视等在公司内的权益。上市后,社保基金也持有了2.5%的股份。
参控股公司涉及电影行业各板块,彰显公司雄厚实力。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12家二级全资子公司、5家二级控股子公司、17家二级参股子公司,业务遍及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和影视服务板块各板块,布局涉及整个电影产业链,体量庞大。
1.2.深耕影视全产业,四大板块齐发展
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业务。影视制片制作业务下设电影制片业务、电视剧制片业务和影视制作业务;电影发行业务包括电影发行业务、电影营销业务、电影进口受托业务和电影出口业务;电影放映业务包括电影院线和影院经营;影视服务业务包括影视器材销售业务和其他影视服务业务。
电影发行:公司拥有超强发行能力,手握珍贵发行权,战略性布局衍生品。电影发行是指发行方从电影制片方或其授权方取得影片发行权,并分发到院线及影院。
1)国产电影发行:公司具有全国顶级的电影发行能力,每年能够发行超百部国产电影。
2)进口电影发行:公司是全国两个能够发行进口电影的发行商之一,进口电影发行权为公司带来了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3)电影营销:公司着力于电影营销业务,战略性布局衍生品产业,完善营销产品链,获得补充收益的同时占领战略高地。
电影放映:公司控股三大院线,参股四大院线,对影院实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旗下影院覆盖大中城市,为观众提供影片放映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
影视制片制作:公司主导或参与电影、电视剧的制片,产品数量多、质量高,是中国的老牌制片商;拥有53万平方米中影数字基地,专业提供影视制片业务。
影视服务:公司从事影视器材销售业务的中影器材公司成立于年7月,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器材贸易企业,主要开展影视摄制器材、后期制作设备、放映器材的销售、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中国巨幕系统的销售与安装等服务。另外公司还从事包括票房监察等影视信息咨询业务以及演艺经纪业务在内的其他影视服务。
1.3.业绩增长稳扎稳打,发行放映两手都硬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绩保持较快的增长,年营收达到了72.97亿元,同比增长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1.8亿,同比增长10%,考虑到电影行业的不确定性,中国电影营收增速的波动在预期内。年净利达到10.36亿元,同比增长71%,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6.91亿元,同比增长3%。
净利润增速不及同期营收增速主要是因为在公司规模快速扩大的情况下营业成本的上升,公司营业总成本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7.20%,高于26.46%的营业总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在各项业务中,影视制片制作业务方面成本增加最快,三年复合增速34.64%。
中国电影的主营业务分为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片制作、影视服务四个板块,其中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公司电影发行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最大,在至年上半年分别贡献了54.0%、60.4%、54.6%和60.2%的营收,53.2%、69%、57.5%和68.5%的毛利润,这与公司在国内电影发行市场的龙头地位有关。
随着其他业务的发展,发行业务占比略有下降。电影放映业务至年上半年也分别贡献了22.4%、20.8%、26.5%和22.5%的营收以及19.1%、22.2%、32.1%和26.3%的毛利润,并且随着公司开业影院的增加和电票房高长,放映业务带来毛利相比上年增长了一倍,成为公司另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并仍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发行业务实力雄厚,政策红利再造风口
2.1.进口片发行优势绝对,新政驱动业绩增长
对于国外电影的引进,我国实施严格的配额制度,利用“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原则进行管理。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关于改革进口影片供片机制的暂行办法》(广影字[]第号)的规定,广电总局授权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唯一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由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负责向中影集团电影发行分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供片发行。
现行政策下,进口电影可以分为进口分账片和进口买断片,每年可进口34部进口分账片和约30-40部进口买断片。其中包括普通分账片20部和特种分账片(IMAX、3D等特殊制式)14部,另外20部普通分账片中必须保证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14部特种分账片则全部为好莱坞影片。
作为两家发行公司之一,中影公司在进口电影发行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年上半年公司发行进口影片40部,实现票房70.57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市场份额的60.87%,其中包括《疯狂动物城》票房排行第二的海外电影,保持了行业领先优势和市场主导地位。
进口电影发行是中影公司非常重要的业务,进口配额一旦提高,可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重大增长,年进口电影发行业务营收占电影发行业务营收的79.74%,占总营收的43.86%,复合增长率24%,该业务在年贡献了37.17%的毛利润,并有着35%的三年复合增长。
2.1.1.进口分账片票房喜人,新政在即配额有望增加
分账片往往大作云集,受到观众追捧,从年,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一周获得万票房开始,国外分账片长期活跃在票房榜上。年分账片《疯狂动物城》、《魔兽》和《美国队长3》占据了票房榜第二、三、四的位置,年和年80余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中均有26部进口分账片。
分账片盈利能力极佳,30余部影片贡献三分之一票房,在年和年上映的和部电影中,国外进口分账片虽然只有34和38部,但总票房分别达到了.63亿元和.33亿元,占当年总票房的33%和32%。近两年进口分账片的平均单片票房分别为4.25亿元和3.82亿元,平均观影人次在万人次和万人次,而买断片平均单片票房仅有0.54亿和0.87亿,国产片平均单片票房也只有0.98亿元和0.70亿元。
海外大片渗透三四线城市,单片票房有提升空间,年前两月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大片票房大增,占比从年的约30%增长到超过40%。目前一二线城市平均人均观影次数为2.8次/人,而三线及以下城市仅为1.2次/人,提升空间巨大,年随着观影习惯的巩固和强IP续作的进入,三四线城市预期能够带动分账片单片票房。
进口电影配额逐步增加,电影市场逐步开放,进口电影配额经历了多次的提额。改革开放前后采取友好交流和买断版权方式;年启动的“10部大片”计划设立了10部分账片配额;年加入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配额增加到20部;年中美签订《谅解备忘录》,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3D和IMAX为主。
年、年配额已超,恰逢备忘录到期,配额有望增加,年我国进口分账片已达38部,年计划进口39部,超过34部的分账片配额,很可能是电影进口进一步放开的前奏。并且《谅解备忘录》在年2月也将过期,在重启的谈判中,配额增加的概率非常高。
进口分账片发行利润可观,中影公司可获得进口分账片约15.5%的票房,在扣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税后,分账片票房按照一定比例分账。根据年2月18日中美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用于影院放映之电影的谅解备忘录》(下称《谅解备忘录》),美国进口分账影片美国企业分账比例为25%。同时中影公司及华夏公司作为发行方的分账比例约为15.5%,并向中影集团支付2.5%的票房分成。
票房在年基础上能够得到10%的增长,分账比例不变情况下,年平均每部分账片配额增加可以带来约万发行收入,配额增加10到20部时发行收入的增量测算如下表。
2.1.2.进口买断片爆款不断,配额较为灵活
买断片是以固定的价格一次性买断某一区域某一时间内的电影发行放映版权的影片,国外制片商不参与票房分成,批片一般先由国内民营电影公司通过海外电影市场、专业第三方版权代理公司、直接洽谈等形式购入,然后向中影和华夏申请指标协商引进,再接受后者的市场评估和主管部门的审查。通过之后由中影、华夏发行,民营公司“协助推广发行”,买断片的票房扣除8.3%的专项基金和税后,需向中影集团上缴进口买断片管理费。中影公司和华夏公司收取一定发行费用。
买断片爆款频现,引燃批片热情,批片审查周期长、上映时间晚,并且大多不是知名厂商的大作,成本较小,上映时容易遭遇票房冷清。年,买断片《敢死队》创造了2.15亿票房,排在当年票房榜的第九位,成为中国第一部票房过亿的批片,年和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惊天魔盗团2》和《你的名字》三部买断片票房甚至超过了5亿,和年的买断片的单片票房万和8万,已形成一定体量,随着买断片票房的火热,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争相取得买断片上映指标。
进口买断片并没有确定指标,从历年上映的买断片数量看,配额较为灵活,此次有望随分账片配额上调,中影公司和华夏公司均有一半的指标,因此可以期待从配额的调整中获益。
2.2.国产片发行进入新时代,老大哥依然是老大哥
中影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国产电影发行的老大哥,发行能力达到每年超百部,且所发行电影质量上乘,票房表现领先。年上半年,公司共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部,实现票房91.95亿元,占同期国产片市场份额的70.79%,较前三年合计58.41%的份额有了进一步上升。
国产电影进入多屏时代,多窗口、宣发一体化成标配,电影市场蛋糕变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电影多屏放映成为趋势,因此,电影发行的渠道虽然仍然以电影院为主,但新媒体渠道的崛起使得版权分销有了新的变现方式,电影的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扩展。
新时代的发行商需要兼备宣传发行一体化的能力,发行商不仅要与院线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场次,安排档期,也要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工作,另外传统发行公司也积极与新媒体发行公司合作,采用多种发行方式,覆盖多窗口,实现流量变现。
国产电影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其在国内电影市场的份额相对稳固,因此进口电影配额的增加预计不会重创国产电影的发行。借鉴韩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路径,第一次进口电影的配额取消后,本国电影市场暴跌,之后缩紧的配额政策为国产电影发展赢得了十年的发展期,第二次配额放松后,韩国电影已经能够与进口电影相抗衡,市场趋于稳定。
目前我国国产电影优质内容逐年增长,发行宣传也更具多样性,近三年国产电影占总票房份额分别达到54%,61%和58%,票房榜前十的电影中,国产电影从年的5部增长到和年的7部,国产电影《美人鱼》占领历史票房榜榜首,可见我国国产电影已具备应对进口配额增加的压力,并不会被明显挤压。
中影积极参与新模式发行,巩固老大哥地位,中影公司作为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全产业链型电影发行商,资金实力雄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强,在发行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积极采用独立发行、联合发行、代理发行与协助发行等多种方式发行国产电影。年,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五家影视公司共同作为《美人鱼》的发行方,与制片方签下了20亿票房保底,《美人鱼》最终获得了33.9亿票房,成为票房冠军,因此互联网玩法的增加,让中影公司能够从更大、更活跃的国产电影发行市场获益。
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发行业绩喜人,占有率显著提升,票房有望翻倍。年,国产电影发行营收有所下滑,但年公司着力拓展业内外合作,整合影视宣发资源,创新网络营销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年上半年,公司共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部,实现票房91.95亿元,占同期国产片市场份额的70.79%,超过进口电影的市场占有率。
2.3.衍生品产业初见成效,营销产品链日趋完善
电影营销业务呈现营收毛利率均提升的趋势,电影营销业务在中影总营收中占比不高,仅为3%,但近年来收到广告业务和衍生品业务驱动,营收和毛利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和10%。
2.3.1.衍生品市场可上百亿,中国电影抢占先机
对标美国为首的海外电影产业,我国尚未形成机制健全、信息充分流通的产业链生态圈,衍生品市场开发尚在起步阶段,衍生品收入仅为国内电影收入的10%。而年仅好莱坞电影相关玩具收入就达到了57亿美元,衍生品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是同年中国电影票房的85%,随着衍生品产业逐步受到重视,假设未来四年中国票房增速为15%,衍生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5%、20%、25%和30%,预计我国衍生品市场在年将达到亿左右。
中影衍生品业务启动,各大巨头纷纷开始布局衍生品产业,例如阿里旗下的阿里鱼、腾讯旗下的可可影、光线传媒并购猫眼、万达院线并购时光网。中影在市场先机的抢占上并未落后。
年10月14日,中影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标志着中影在衍生产业有着宏大的布局。目前公司从事了部影片的版权经营工作,开发相关衍生商品,包括玩具模型、家居用品、3C数码等数十个品类产品。仅《建党伟业》一部影片,就开发了邮票、瓷器、南湖船、印玺、贵金属章、图书等6大类授权产品以及卡包、雨伞等30余种衍生商品。目前中影影家衍生品专营店渠道覆盖影院50余家,进驻罗森、7-ELEVEN等商超门店,并与多家院线达成合作意向;“影家微店”和“影家天猫旗舰店”已建成上线,发展态势喜人。
2.3.2.加强银幕广告平台建设,提升立体营销覆盖规模
中影重视电影发行营销业务,积极加强银幕广告平台建设,提升立体营销覆盖规模,中影以出品影片为依托,与国内知名制片机构密切合作,形成基于影院平台的完整营销产品链,包括电影贴片、映前广告、电影植入、内容元素授权、首映礼活动等整合营销,成为电影广告市场上的生力军。到年,公司共在部国产及进口影片中利用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等方式代理发布了条各类广告;在87家影院投放了台兼具电影票销售及广告发布功能的售票终端广告媒体机。至年中,中影银幕广告已覆盖全国个城市、家影院的块银幕,全国银幕广告份额位列前茅。
随着银幕广告的建设和营销产品链的完善,营销业务的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票房回暖再现新驱动,在线销售着力互联网
3.1.票房回暖,放映业务直接受益
由于票补减少、内容不佳和票价降低,年电影市场增速显著下降。年整体总票房为亿元,相比较于年亿元的票房,增长了3.7%,相比较15年增速下降明显。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
1)年,在线票务平台猫眼+BAT格局逐渐稳定,票补从年的约40-50亿下降到约15亿。年剔除票补的实际增速约为30%。
2)优质内容缺乏,大片整体表现乏力,尤其是国产大片。年7部电影票房超过13亿,包括4部位国产影片,而年仅有贺岁档的《美人鱼》、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超强IP支撑的《魔兽》3部。年前25名电影平均场次人均相较15年下降17.9%,累计票房收入下降2.3%。
3)票价的持续降低。年平均票价约为35.7,年约为34.8元,年平均票价下降到约为33.1元。
票补泡沫挤出,行业规范出台,优质IP登陆,票房预期回暖。年电影行业将扭转前期悲观预期,主要有以下利好因素:
1)年在在线平台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固定的情况下,票补继续下降的空间也已缩小。
2)年底出台的《电影促进法》对票房进行了规范,在挤掉泡沫之后,票房的增长将更为健康,对票房市场的长期发展产生利好。
3)海外大量具有票房保障的优质电影IP均有续集播出,比如《金刚狼》、《速度与激情》、《雷神》、《加勒比海盗》等,预计将会推动一波观影热潮。
4)年春节档、海外片带动票房回暖预期,年前两月票房.4亿元(含服务费),同比基本持平,2月份票房59.4亿元,环比增长21%。海外片火爆,《极限特工3》票房超10亿,《爱乐之城》上映4日打破中国歌舞片记录,《生化危机:终章》3天狂揽6.7亿票房。前两月票房表现为全年奠定基础。
中影作为院线龙头,将率先受益于票房的回暖,中影是电影放映的龙头,截至年上半年,公司拥有3条控股院线和4条参股院线,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占全国城市影院总量的28.90%,共拥有11,块银幕和.16万个座位,约占全国影院市场份额的31%,年和年,控股院线分别实现票房55.28亿元和88.89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18.65%和20.17%。
放映业务年贡献了26.5%的营收和32.1%的毛利,毛利率为28%,是中影较为重要的业务,可以期待在票房回暖的情况下放映业务的业绩将稳定增长。
3.2.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带来市场增量
我国观影存在显著地区性差异,三四线城市空间可观,我国人均观影频次仅有0.9,远低于美国的3.8和韩国的4.3,并且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北上广及其江浙一带的人均观影次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一二线城市2.8,而三线以下城市目前平均人均观影人次仅为1.2,仍然是较为空白的市场。
小城市影院票房增速超过大城市,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收入占总收入的37.8%,较年增长了1.4%,而一二线城市票房收入占比则降低了1.4%,三四线观影人群占比从年的36%增长到了年的43%。可以想见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趋近饱和,三四线城市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渠道下沉,中影布局三四线城市,保持高速增长,“全国布局”是中影的战略支点之一,要求在重点发展一、二线城市的同时,也要重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齐头并进。中影控参股院线的影院保持着高达约40%的年增速,在锦州、唐山、桂林、东莞、文昌等三四线城市都开设有影院。年三线及以下城市自营影院票房收入占年总票房收入的31.2%,渠道下沉已有初步成效。
年10月,中国电影以5.53亿元收购大连华臣70%股权,华臣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包括丹东、营口等城市,加强了中影在三四线的城市的布局。未来公司计划将投资、改建、收购超过家影院,新增银幕超过块、座位超过15万个,实现40%以上的市场份额。
3.3.内容为王,渠道驱动转向内容驱动
年,院线持续扩张并未成比例带动票房,单产下滑。影院保持着较高速的扩张,至目前全国影院达到家,同比增长24%,增速与年持平,银幕数达到块,同比增长33%,银幕数已经超过了北美,有饱和趋势。
但年总票房亿元,同比增长仅3.7%,远低于年48.7%的增速。影院增长与票房增长并不成正比,单屏幕产出下降较为明显,年单影院票房产出较年下滑17%,单银幕票房产出较年下滑22%。
内容为王,优质内容驱动效应显著。我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从渠道驱动转向内容驱动的过程,每年都有电影以优质内容取胜,成为票房黑马。年上映的《大圣归来》首日排片率仅7.80%,收获票房1,.6万元,但上映第三日,影片凭借良好的口碑在排片率仅为13%左右的情况下票房突破了1亿元,最终该片推迟下线,收获票房9.56亿元,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年春节档,《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同样凭借突出的内容在上映两日后票房大增,逆袭《大闹天竺》。
中影院线规模大,布局全产业链,对优质内容的生产和把握能力强,有望率先把握优质内容带来的增量。
3.4.互联网+,在线销售稳健起步
随着互联网化的进程,在线票务平台已经成为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线票务平台不仅能够宣传互动、在线销售并收取服务费,而且能够使得预售、用户数据统计、精准营销等功能成为可能,甚至能够将信息反馈到发行、制片环节,中影这样的全产业链龙头能够有效利用在线票务平台进行更深层次的产业链布局。
公司着力加强影院在线销售及管理业务发展,公司影院网络运营平台“中影云平台”、“中影电影”APP和“中影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