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万科的龙头失落王石大嘴巴VS郁亮有多难

来源:影视公司 时间:2022/12/9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些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导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一些人却早已脱俗。

马云曾言,从没想过当首富,所以才把股票稀释到8%,但还有那么多钱。类似烦恼的,还有比尔盖茨。重登全球首富宝座的他为花钱焦虑,认为自己捐款速度太慢。

相比之下,王石的大嘴巴就复杂了些:一方面,豪言万科年报好的很;一方面,万科负债高企、现金流承压,陷入“缺钱花”质疑。

刷屏之下,当家人郁亮、祝九胜显然更为尴尬。面对降薪发债、销售下滑、产品投诉、转型困境等问题槽点,两者如何演绎活下去、活最后”故事,万科又如何找回昔日大哥荣光呢?

作者:峰汇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来看看房地产业的转型潮头。

王健林的万达,宣布要砍去所有房地产业务,一平米都不留。

许家印的恒大,单单一个“造车梦”,就号称要砸入三千亿。

碧桂园的杨氏父女,更是将农业、机器人、地产同列三驾马车,二次创业决心坚定。

转型大潮如一夜梨花,在行业迅速蔓延。各种新目标、新方向,也搅动着各方神经。

喧嚣鼎沸中,另一些逆势身影尤显突出。

年底,万科董事长郁亮称,不可能找到比房地产赚钱前景更大的行业了,其他开发商转型也都还没有成功先例。

结合活下去论,及转型动作的平平表现,郁亮这种唱多变脸,引发热议。有网友发问,“戏精”又回归主业了?这种“观摩”,会将万科带向何处?

王石“泄密”疑云

迷雾之中,近日,创始人王石的大嘴巴,加深了上述话题考量。

年11月23日,王石在其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分享会上表示,“我已经离开两年了,我只能这样说,根据我掌握的信息,万科的年报非常好。”

图片来自网络

此言一出,11月25日,万科A、H股双双大涨,万科A股上涨6.07%,报28.65元,创下过去3个月来新高,市值达到亿元,一天增加.4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受万科大涨刺激,整个地产板块也快速反弹。截至收盘,A股房地产板块上涨1.33%,成交量达.5亿元。其中,中迪投资、阳光城涨停,泰禾集团、南山控股等涨幅都超5%,保利地产上涨3.34%。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从盘面看,地产产业链也都被激活,除房地产,还有钢铁、建材和基建。

截至25日收盘,钢铁板块平均上涨3.58%,建材上涨1.95%。

大佬就是大佬,一言值千金。

只是,老王的大嘴巴,不但带来真金,也为万科招来不小麻烦。

作为名誉主席,王石并非万科的董高监,不参与公司治理。有行业律师认为,王石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应是上市公司公告,提前透露业绩,表明公司内部有人涉嫌泄露内幕信息。

当日晚间,万科以董秘答投资者提问形式澄清,王石卸任后未参与公司经营和治理,公司亦未向其提供有关经营业绩的未披露或预测数据,其未掌握内幕信息。

王石也表示,关于万科年报说法,是根据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情况,结合自身多年行业经验及对万科经营风格的了解所做判断。

换言之,王石改口了,以经验预判重新定义了“根据我掌握的信息”。

如此牵强回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有律师表示,王石没有权限获取财务数据,不代表没有泄密嫌疑,比如内幕消息知情人是否私下泄密?可能还需要监管层核查。

时机巧合?

令人玩味的是,王石的“公开泄密”发生在宝能大举减持公告后。

11月22日,万科发布股东权益变动公告,显示自9月19日至11月22日,宝能系已减持5%股权,累计减持5.26亿股万科。

回溯历次宝能系减持公告,万科股价几乎都有大跌行情。

年7月20日,公告披露宝能在4月至7月间减持超5亿股万科。11个交易日后,8月6日,万科跌到18.57元/股的最低位。

年9月12日,公告披露宝能又于7月至9月间减持超5亿股万科。11个交易日后,万科迎来深达9.68%的下跌,接近跌停。

步入年下半年后,宝能系更是大手笔减持。6月至11月期间,钜盛华、前海人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减持比例达4.27%,减持价格区间位于26元/股至31.44元/股。

简单计算,仅年下半年,宝能系减持成交金额就在.51亿至.3亿之间。

相比之下,安邦就没有如此“能量”。

年9月21日,公告披露大家保险(前身即“安邦保险”)将接近2亿股万科换购指数基金份额,变相减持。万科股价仅当日下跌2个多点,此后逐步攀升,在11个交易日内股价还上涨了2个多点。

“非常好”是多好?

以此来看,王石的此次好心大嘴,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在王石的反转说辞中,三季度业绩预判是个重要支撑点。

果真如此?

万科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万科实现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27.21%。其中,房地产业务结算面积.0万平方米,贡献营收.7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3.6%和26.9%。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30.43%。

图片来自网络

乍一看去,双增业绩确实不错,尤其在目前调控的大背景下。

不过,细观一些核心财务数据,离“好”就差了很多,甚至还有不小隐患。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9月,万科集团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毛利率27.6%,较去年同期下降0.2%。

此外,鉴于部分城市市场调整,万科集团对个别存在风险的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截至9月末,其集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人民币30.6亿元。并且,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达到11.4亿元人民币,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7.8亿元。

另一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万科存货余额达到人民币.5亿元。

换言之,上述30亿元仅占其所有存货的0.35%,甚至较去年同期的41.4亿元,还有一定程度缩减。

再来看负债,截至9月底,万科持有货币资金人民币.4亿元,远高于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总和人民币.8亿元。有息负债中,74.0%为长期负债。

Wind数据显示,以万科股份为基准,按照申银万国三级行业分类对比,房企负债率普遍偏高,中位值在80%左右。

年、年、年和年三季度,万科的负债率分别为80.54%,83.98%,84.59%,85.06%,呈逐年攀升趋势且高于行业中位值。

同时,从上图来看,万科负债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绿地控股。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排名第二,仅次于金地集团;净利增速一般,成长性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股份三季报披露的本期速动比率为0.31,去年同期为0.36,偿还流动负债压力明显;本期流动比率1.13,去年同期为1.16,短期偿债能力承压明显。

整体看,万科在盈利能力方面,主营获利保持稳定。

但在成长性方面,营收增长率与去年同期的50.32%相比,增速大减;本期总资产增长率7.21%,去年同期为22.90%,公司规模减缓明显。

以此来观,万科三季度业绩表现实在也没好到哪去,甚至暗含不少衍生风险。

那么,王石的辩解,是不是对市场的误导,对投资者的误导呢?值得注意的是,11月28日,万科A、H股均出现下跌,结束数日连涨行情。

降薪面面观

打脸行情,还有多维表现。

王石说,根据其掌握的信息,万科的年报非常好。那么,这个信息里是否包括员工降薪呢?

近日,有消息称万科员工工资开始向业绩倾斜,薪资大调整,部分职工降薪达到40%。

对此,万科回应称,这次属于职级工资体系重构的全面落地,不存在普涨或普降情况。

有媒体报道,据万科员工透露,薪级体系由过去地产系统的28级扩展为50级,40-45是城市总级别,45以上的集团领导级别;而职级体系上,则由过去V1-7的职级体系,调整为GP(核心合伙人)、SP(业务骨干)、JP(合伙人)三级。

如万科一位高级经理级别以前薪资结构是底薪00,绩效薪资,现在是底薪,减少的底薪部分变成绩效。那么按此计算,这位高级经理的底薪降低超过40%。

降低薪酬背后,人员调整也在继续。万科在财务、总办、人力条线都进行相应减员,营销这样的业务部门则保持稳定,主要还是为节约人力成本。

实际上,这并非万科第一次实行薪酬改革。

早在年,深圳地铁成为万科大股东后,便一度着手调整薪资,取消季度奖励,以适应国企工资结构。业内人士称,此次调整后,万科的薪资水平将处业内中低水准。

同时,这在行业也不是新鲜事。

年9月,房地产中介机构中原地产也曾被曝出大幅降薪。当时,上海中原总经理陆成直言,连龙头开发商万科都高呼要活下去,降薪并不丢人。

另外,融创中国在发布年上半年财报后,孙宏斌也表示下半年将暂停拿地。可以说,孙宏斌是喜欢“囤地”的一位地产大佬。现在态度突变,令人诧异。

那么,万科的此番操作又放出什么信号呢?

人民法院公告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已有家房地产公司被法院裁定实施破产清算,平均每天有超一家房地产企业破产。8月初这一数字还是近家,相比去年,今年房企破产的数量增加约3成。

不难看出,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为降低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央行也明确表示,将继续对流入房地产业资金进行“限制”,也就是降低流入资金总量。

业内人士坦言,今年是房企最难的一年,融资渠道收紧给大中型房企带来很大资金压力。大中房企压力更大,资质较好的中小房企很多资金自给自足,而大房企多数走高周转路线,人力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也更高。

有专家表示,整体看目前房地产业并不景气。虽然万科表示,调整前后其实多数人的薪资是不变的,但不排除这是其变相裁员的一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认作“保暖过冬”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过冬之策,除了降薪,还有发债。

近日,万科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发行7.23亿美元中期票据。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万科A共发行50亿债券。目前,万科A未到期债券总额亿元,年和年还债压力大,分别到期85亿元和80亿元。

销售额滑坡现金流净额大降

以此观之,万科郁亮之前高喊的“活下去”,并未空穴来风。

不过,相比其赚钱前景更大论,这碗主业饭也并不好吃。

再来看看,关键的现金流。

数据显示,现金流净额同比降低近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6%。年三季度,万科现金流总额净流出近亿元。

截至年11月12日,上半年的销售TOP20房企(据克而瑞上半年全口径销售金额排行榜单)中已有16家公布10月“成绩单”。

中国恒大10月销销售额亿元,问鼎“银十”销冠,融创中国和碧桂园分列二、三,分别为.30亿元和.60亿元。

大哥万科是唯一下降企业,下滑幅度高达19.77%。

数据显示,万科当月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51%。其他房企销售面积均实现同比增长,中国恒大销售面积同比增超9成,旭辉集团增幅达到79.61%,碧桂园、中国金茂和金地集团的销售面积增幅也均超50%。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三个季度里,万科在二季度的销售金额最多,高达.5亿元;一季度、三季度的销售金额分别是.4亿元、.1亿元。

值得强调的是,销售最差的三季度,却是万科拿地的高峰期。

据万科月度销售简报,截至年9月销售简报披露,万科年累计新增项目个、总计容面积.9万平方米、万科权益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万科的权益地价.3亿元。其中,万科在第三季度的拿地力度相当于前两季度之和。

第三季度,万科新增项目64个、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计容面积.3万平方米、万科权益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万科的权益地价.85亿元。

此前,行业机构公布的前三季度拿地排行榜中,万科以亿元的总拿地款,成为房企中1-9月拿地金额最多的房企。

一面是销售滑坡,一面又重金拿地,万科突兀的“失调”表现,是否又在上演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危险表演呢?结合净利下滑、现金流承压、调控主题,这种粗放打法是否与行业大势相符、又隐含哪些衍生风险?

转型迷茫期?龙头老大的失落感

不难看出,在行业竞品纷纷放慢脚步,精耕细作、讲求质量发展的当下,万科表现,颇有逆道而行的味道。

何以至此?

图片来自网络

来看看其转型表现。

事实上,万科是行业最先”喊出“拐点论的企业,和所有地产商一样,其也正处艰难转型关口。

万科总裁祝九胜曾表示,企业发展也有传统生命周期。他把万科发展理解成,“35年前做了第一次创业,20多年前聚焦于房地产开发是第二次创业,现在是第三次创业”。第三次创业的目的是构筑第二条增长曲线,围绕客户需求发展多元化业务。

万科于年正式开启转型之路。彼时,万科在年报中指出:如政策引导得当,“房地产+服务”多个细分行业具备投资、收入超万亿元的潜力,合计相当于新打造一个房地产业。

首先在旧改方面,万科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参与的一批旧城改造项目,权益建筑面积合计约.4万平方米。

万科郁亮曾在交流会上表示,公司如果在旧改和TOD项目上有所突破,将能为传统开发业务带来新增长曲线。

据了解,万科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旧改项目就有广州永庆坊、深圳南头古城和福州烟台山·仓前九里等。

不过,近期,有媒体曝出万科万村计划取消部分深圳农民房房源消息,万科将此前在深圳(楼盘)大规模推进的“万村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放弃了一些偏僻区域的农民房房源。这是自万村计划在去年9月全面暂停签约新房源后的又一个坏消息。

此外,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养老也成万科诸多新业务中的重要版块。

早在年,万科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