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影视公司 >> 影视公司分类 >> 正文 >> 正文

用影像记录时代声音这件事我们还想再做10

来源:影视公司 时间:2024/8/14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www.pfzhiliao.com/

///

二零零九年,我搬到北京,开始制作音乐视频,也是那一年,我认识了徐老头。三年后,我们几个音乐媒体做视频节目的同仁聚到一起,从音乐节和LiveHouse开始拍摄音乐现场,并将团队起名为“吉术斋”。如今二零一九年已经过去,十年来团队不断壮大,成员来来去去,我也进入了半退休的状态。我曾经跟逃跑计划乘游轮仰望北欧极光,与吹万坐大巴横跨美国,同Snapline穿梭太平洋东西两岸,和重塑雕像的权利览尽欧洲,更随着无数乐队和音乐人熟悉国内大小城市的音乐场景,甚至寻迹高山深谷聆听民间老调。回顾这些年同大家一起完成的数十个项目,团队制作的上百部作品,我积累了许多经验和阅历,是“吉术斋”给的机会,心中只能感激。二零二零年已经来临,希望“吉术斋”的伙伴们,不必拘泥“独立”或“音乐”,但请勿忘初衷,创作出能够记录时代也能被时代铭记的作品。

///

最早的部分成员合影

拍摄乐视“她们”系列,在剧场休息的大家

我记忆力不太行,想不起来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不过我记得给吉术斋起名的事儿。最早就想叫“技术宅”,还有“基术宅”什么的,英文就往谐音上靠,我说要不叫“GeekShootJerk”吧,然后大米说不如叫“GeekShootJack”,中文后来也定成了“吉术斋”这三个字。阿毛还画了第一版那个logo,绿蓝色的那个。

老吉术斋的logo,设计by阿毛

另外有一个我记忆还挺深的,前几年小娟的项目也忘了谁剪的了(难道是我),就这个歌洗脑了整个剪辑室,所有人那些天就会唱这一句歌,唱完自己都烦自己,恨不得打招呼都是这句词,导致几年后的我在某些时候脑子里还回荡这句歌词。其实这种情况在剪辑室挺常见的,我总感觉这应该算工伤。

///

汪峰鸟巢演唱会的幕后

如果说要选一个对吉术斋最意义重大的项目,那应该是汪峰鸟巢演唱会。我们当时一直在说的一句话是:“咱们起家于Livehouse,体育馆还没去呢,就直接去了体育场。”从千人的场地到十万人的场地,数倍的机位,全部都是4K电影摄影机,并且还要直播,很难想象当时的压力有多大。

吉术斋成立的头一两年,没有接触过太大型的项目,最多是乐视Live生活这样的规模,突然去到鸟巢,我们除了审美上的认知,其余在执行上的经验几乎都是空白。当时寻找设备供应商成了最大的难题,没有渠道能一下子搞来这么多符合需求标准的设备,所以后来找了好几家设备租赁方,还联系了设备生产厂家提供了部分技术支持,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达到了当时可以实现的最高设备标准。

当时在进场的前三天里,大家就在鸟巢泡了三天三夜,盯现场的一切技术细节。记得当时有一个国外的技术指导对我们说:“你们这么年轻就敢接这样的项目,并且很多方案和想法都很棒,真的很了不起。”当时合作的其他技术团队也说,国内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的团队,对审美和细节提出这样细致的要求。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项目,无论是对吉术斋、乐视音乐还是其他合作伙伴来说,都是史无前例、刻骨铭心的。

///

在吉术斋四年,印象深刻的项目不计其数,但被问起这个问题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选项大概是年的爵士上海音乐节。

那一年,我斋北京上海两地的小伙伴全部出动,这个“全部”不仅包括导播、摄影、DIT等同事,而是连剪辑师和财务姐姐都被抓去上海一同上阵。那几天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本来因为难得出差而兴奋的剪辑师累到神志不清甚至说出了“好想回去剪辑啊……”这种话。

北京大部队抵达上海虹桥站

拍摄结束总是很难打车

然而过程的辛苦在睡一觉之后就会渐渐忘却,和大家一起共同为一件事而努力的回忆却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尤其是当音乐节大屏幕上播出吉术斋年度作品集的时刻,即使之前每位同事都已经看过无数遍,但在那时的现场看来却直让人心跳加速,听到观众席里不时传来“哇,拍过那么多明星啊”“哪个团队这么高大上”的评价,顿时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团队里感到无限自豪。

爵士上海音乐节结束时候的大合影

///

飘扬在17楼顶的小黄旗

天台不插电X旅行团乐队

天台不插电X果味VC

天台不插电X詹盼

工作于天台不插电现场的GSJBoys

(左起:左飞/海鲜/贾志国/总裁)

我年加入吉术斋,到现已有6个年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项目,做过剪辑、摄影、导播、导演以及宠物饲养员,吉术斋使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我,如今我也在为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缓慢爬行。

回想过去的几年,最令我怀念和印象深刻的项目应该就是吉术斋自制的“天台不插电”现场了,那时的大家,为了相同的兴趣聚到一起,每年的夏天天台不插电成为了大家期待的节日,虽然制作体量小的可怜,在居民区的楼顶,每次只能容纳2、30名观众,但是夏日的阳光洒在乐队和观众脸上,试音的吉他掺杂着可乐开罐的声音,隔壁楼阳台的围观群众,演出结束后的烧烤派对和实况足球对决,都让人觉得这是隐藏在现代都市高空的一个乌托邦。

天台不插电好评无数的衍生贴纸

临时充当酒水小妹的宋妹

看演出怎么能没有酒呢?

同事经常还要来客串充当一下观众

惯例来演出的朋友会在黄墙留下签名

墙上签满了名字

那时的我乐此不疲,我曾认为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结束,时间会停留在这个阶段,但一眨眼到了而立之年,心里面想的事,手头做的事,身处的环境,都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压力很大的时候,有时会想起15、16年的那些夏天的午后,我会想:那时候的我获得的不就是一直想追求的快乐吗?但是反过来想想:现在的我,不也正是那个时候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目标吗?究竟哪个才是我想要的?哪个才是最适合我的?这些可能要等到我们大家不惑之年,吉术斋20年的特刊中,才会有解答了吧。

最后,愿年能给我和吉术斋的伙伴们更多的勇气和信心,长生不老,千杯不倒。

贾老师拍摄天台不插电

贾老师和公司的女同事们一起观彩虹

的天台是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

///

我有一个习惯,做哪个项目就听哪个相关歌手的音乐,做设计的时候就要整个人浸在那个空间里。做后鲨的时候一直反反复复的听《心要野》,好几首里有精神又提气的萨克斯,《喜马拉雅》里的西塔琴的音色有带人去到印度一般的禅意,《时间之间》里很直接的温柔,《时髦人好fancy》去对现世代的讽刺.......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听它们,一面看着纪录片一遍遍从粗剪到后来的精简。我画着画,模仿付菡那样涂鸦的笔记,在浩如烟海的乐队提供的各种素材里找寻做包装可以用到的部分,我感觉到自己完全深入其中,观察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诗意、美感、精神。

为影片设计的明信片

有好多好多次,彩色的线条一直蹦出来,像是朝我的脑子“嘣”的开了一枪。而纪录片里的内容是无比的真实和精彩,他们不掩饰自己,每个人的形象都十分的鲜活和丰满。在面临teenage到成年人的困境,他们的压力,对自己的发问都直观的显现出来......也许之前的那几张专辑都是酷到不行的风格,到了《心要野》则有了截然不一样的色彩,多了很多温暖的调子,我想这也是他们自己对自己莫大的鼓励吧。

纪录片在UCCA办的线下放映活动

片子里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在世纪剧院演完,付菡光脚慢慢落寞的离开那个舞台时失落的神情,就像小武说“演出的时候那就是一场梦啊”。小武这么感觉吊儿郎当的人,其实心里有个严肃的内核,他在做着自己专业工作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有魅力。曹虽然总是语出段子,但有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感觉,心里跟明镜似的。而王老师则面对镜头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太弱了觉得自己不够摇滚.......偶尔我还时不时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看,这大概就是好纪录片的魅力,能让人反复在里面得到能量。这就是年轻人该有的姿态,不管怎样,最后都会正面与心中的困兽较量,比起结果,中间这些经历过的过程会在自己回头看的时候闪闪发光。

///

年夏天,我们在百老汇放映了两部音乐纪录片:《喝彩之前》,讲述重塑乐队受到世界知名乐队DepecheMode邀请赴欧洲参与11场万人级别演出的经历,记录下了中国乐队首次登上西方主流舞台的历史性瞬间。《Thefin.:there,here,everywhere》,我们跨越中、日、英三国拍摄的一部关于日本乐队thefin.成长以及发展历程的音乐纪录片。

《喝彩之前》纪录片的主创团队与重塑乐队同观众交流

这两部纪录片都以乐队的海外巡演故事为出发点,如今众多海内外独立乐队纷纷着眼国际市场,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作为乐迷的我很幸运,在大学毕业后,不知不觉竟然看了很多上学时期喜欢的国外独立乐队,很多乐队都发现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愿意来演出,作为音乐类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我也很幸运,见证了这样一个独立音乐全球繁荣的时代。(也有了很多机会出国玩,看演出,比如现在就在伦敦等待跨年,开心!)

在伦敦跨年的宋妹

从这两部纪录片开始,我们逐渐制作了很多关于乐队跨国演出的片子,包括今年发布的落日飞车《卡卡德米》,Snapline《梭哈》,还有正在后期制作的ChineseFootball日本纪录片等等,我们继续拍摄着国外乐队的中国现场(TheKVB,),甚至我们自己也赶上了全球化浪潮,有了常驻东京的小伙伴,开始开展跨国MV制作(闪星乐队《燃烧的爱情》)。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JonyJ陪我度过了整个,那段时间睡前脑子里都是JonyJ歌的歌词。现在还能想起我、徐老师、津导、苑勃(后期来帮助我的剪辑)渡过的很多个夜晚,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片子的结构,人物性格,具体事件是否有深刻的表达,想把更有意义的东西挖掘出来。徐老师的教导记忆犹新“这个镜头放在这儿你是怎么想的”“这段的剪辑节奏没有起来”“你再好好想想”。我突然又想起了JonyJ的歌词“你总是盘旋在我脑海里面”,像魔咒一样。这是我完成的第一个长片,过程很辛苦,项目完成后有一种感觉:我秃了,但也变强了。

当时豆芽来工作室视察后期进度

在长期枯燥的剪辑时间里,我觉得大家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于做出一个好纪录片的追求。这也是我在吉术斋感受最深的,在后期剪辑中除了会聊片子的结构,剪辑技巧,也会聊对这个乐队音乐的感受。

我特别开心能剪自己大学时期特别喜欢的乐队,重塑《喝彩之前》,snapline《Theanswer#3》《梭哈》(都是大米导演),剪完大米的片子只有一个感受:秃,但也正是因为大米才有这些我爱的乐队纪录片。因为大家对音乐的热爱才会有每一次对片子怎么样拍,剪的更好的深夜讨论。现在再回想起,在来吉术斋之前看到的每个优秀的纪录片,都来之不易。感谢这两年半在吉术斋的收获,期待大家做出更多样更优秀的纪录片。

///

最开始因为在朋友圈刷到了陈星源po的他跟李志的合照,我二话不说就来了吉术斋,想着下一年的仙人掌可以一起去采访李志。没想到刚进来没俩月,李志就不能再抛头露面了。不过机缘巧合下我因此却接触到了独立音乐的更多面,结识了一群聊天跟说脱口秀似的有趣同事,去到各种神奇的地方拍有趣的片子,在吉术斋这个大学收获了超额的经历和成长。

拍摄时路过文化广场外

听见Levay正在给大家演奏《Wennichtanzenwill》

最最开心的是我在这里做到了我喜欢的领域——音乐剧和舞台剧。这一年来我们在《白夜行》的舞台拍韩雪迎着光起舞,在观众席的一侧看到偶戏《海》中的纸片小鱼复活在空中遨游,在文化广场的林荫道间与SylvesterLevay漫步,在钢琴旁架起聚光灯与RichardCocciante畅聊艺术的真谛,在剧院听图米纳斯为我们讲述“通往远方节庆的道路”…种种浪漫经历,组成了最诗意的回忆。

《海》中的小鱼

///

工作时候帅气的可乐

吉术斋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为大家展现明星艺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伴随着众多独立音乐人从Livehouse走向体育场。”年陈鸿宇在北展的演出,是我参与的第一场剧场级别的演出,今年在拍摄完陈鸿宇工体演唱会后,我立刻就想到了这句话。

记得北展那个项目,陈鸿宇有一次晚上过来看片子,我在那之前对他并不熟悉,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有非常多的自己的想法。作为剪辑师,我可能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