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收盘后,国内汽车行业巨头吉利汽车交出了自己去年的成绩单。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年全年,吉利汽车实现总营收为.11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净利润43.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2%,虽然好不容易达成了千亿营收的成就,但整体的业绩却依旧还是增收不增利。
对于这一份财报,吉利高管直言这是低于预期:“公司去年的财务表现低于管理层原先预期,主要的原因在于年内全球芯片供应短缺。”而从股价表现来看,截至3月24日中午收盘,吉利汽车股价上涨1.34%,或许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份财报更多只是中规中矩。
不过,从更长时间的维度来看,自从去年的1月份创出了36.25港元的历史最高点后,吉利汽车的股价便开始持续下行。截至3月23日收盘,吉利汽车股价报收11.96港元,较高点已经大跌67%,市值更是蒸发.亿港元,折合人民币亿。
很显然,虽然吉利汽车好不容易达成了千亿营收的成就;但在这千亿营收的背后,依然有着许多的问题和隐患等待着吉利汽车去解决。
“千亿营收”背后的喜与忧
对于吉利汽车的这一份财报而言,背后既有亮点,也有不少的隐忧。
首先,不得不说的还是吉利汽车多元化的业务。
从财报上看,吉利汽车的主要营收来自于汽车销售——汽车总销量实现.8万辆,同比增长1%,实现营收.97亿,在总营收的占比中高达86.31%。
不过,虽然汽车销售的营收占比非常高,但其实这并不是吉利汽车利润的核心来源,其利润主要来自于研发及相关技术支援服务和知识产权许可。
据媒体报道,去年吉利汽车的合营公司净利润增长了42%,其中领克净利润增长37%,吉致金融净利润增长45%。而技术服务和授权利润等其他收入也在持续地增长,同比去年大幅增长.3%。
毫无疑问,虽然凭借着.8万辆的汽车销量实现了千亿营收,但吉利汽车的利润增长却并非来自于买车,这既可以说是“利润结构多元化”,但却也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
其次,再来说一下吉利汽车的高端化和新能源化。
从财报来看,吉利汽车的高端化转型已经初见成效。具体数据方面,吉利汽车的整体平均单车收入增加到了72元,同比增长9.0%,吉利品牌CMA高端系列“中国星”系列在年销量超过了20万台,领克在品牌创立五周年之际累计销量突破65万台。
不过,另一边吉利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却走得并不顺利。根据数据显示,吉利年新能源汽车共交付8.6万辆,占总交付量的6.8%,相比于早在去年5月新能源汽车破百万、同样都是传统车企的比亚迪而言,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落后。
实际上,吉利汽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新能源汽车的探索,无论是早期的油改电车型帝豪EV,以及后来的新的子品牌极星、几何,都没有很好的表现;而最新推出的极氪品牌,在推出之后也遭遇了产品质量问题、缺芯等情况,吉利的新能源汽车转型并不乐观。
整体而言,从销量上来看,目前吉利汽车依旧是国内汽车行业的龙头,但却面临着卖车不赚钱、新能源汽车方面逐渐掉队的情况。
并购的利与弊
吉利汽车落到如今的局面,和其多年来依赖“并购”的发展方向脱不开关系。
关于吉利汽车的发展历史,最早还要追溯到30年前的年。当时,已经通过生产冰箱零件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李书福,在看到宝马、奔驰在国内大火之后,看着国内的汽车行业还是百废待兴,于是毅然投身到了汽车行业,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
时间来到年,首辆吉利汽车在中国台州临海基地下线;没过多久,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轿车——豪情,也在浙江临海正式下线;年,吉利拿到了汽车生产资质,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随后吉利开始规模化生产,体量迅速扩大。
不过,虽然好不容易拿到了生产资质,但李书福和吉利汽车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技术太过落后,产品质量不过关。该如何快速提高公司的技术,李书福没有选择像其他车企那样死磕,而是选择了收购国外的车企,这样就能直接使用外国车企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此开始,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吉利汽车便开始推行“拿来主义”,开始了疯狂的并购:
年,吉利入股英国锰铜公司,年全资收购锰铜控股;
年,吉利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公司;
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沃尔沃%的股份;
年,吉利收购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
……
凭借着不断的对外收购,吉利汽车的技术也跟着突飞猛进,特别是在年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获得了完整的汽车研发、生产标准体系,再加上用上了与沃尔沃共同打造的CMA架构以及新款发动机、变速箱,这直接让吉利汽车的技术水平达到了行业顶尖。
而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吉利汽车的销量大增,逐渐成为了国内汽车行业的龙头。回过头来看,吉利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崛起,对外收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不过,长期以来依赖并购的发展策略,也造成了如今吉利汽车转型新能源乏力的局面。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在燃油车时代,吉利汽车凭借着收购国外车企,可以直接获取国外车企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技术。
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这需要车企自己去研发、去投入,而对于已经习惯了通过收购车企获得技术的吉利来说,转型新能源汽车自然没有像做汽油车那么容易。
押注“两个蓝色吉利行动”,吉利能否弯道超车
对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落后,李书福自然也看在眼里。
早在年年初,李书福便在一封内部信中说到,吉利正在制定“两个蓝色吉利行动”,一个指向以吉利、领克为代表的混动(包含插电混动、增程式插电混动、小排量)路径,一个指向以极氪、几何为代表的纯电动市场。
很显然,这是对于年失败的“蓝色吉利行动”作出的修正;从中也不难看出,李书福仍然在坚定地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努力转型。
而从近期来看,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是动作频频。例如在3月23日推出了雷神HiX“超级电混”,直接对标比亚迪大火的“dmi混动技术”,还推出了纯电续航里程超km的“超级电混”车型,从种种迹象来看,吉利汽车正希望通过纯电、插电混合两个方向,对目前一众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是传统车企比亚迪、长城和广汽,甚至是外国巨头如日产、本田以及“BBA”都在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吉利汽车想要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度无疑非常大。
再加上原材料涨价、汽车行业缺芯、未来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等多种情况下,吉利汽车在转型新能源汽车上,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54.html